成立于1952年的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建院”),是新中國第一批大型綜合勘察設計單位之一。
省建院于2019年正式開始轉企改制之路,一攬子制定事轉企、混改、上市方案,分步實施。2020年5月,省建院完成事轉企工作,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改為廣東恒健控股公司全資子企業。隨后,省建院先后完成清產核資與資產評估、引入戰略投資及骨干員工持股工作,于2021年9月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由國有獨資改為國有控股、戰略投資者和骨干員工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2024年5月,省建院順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工作。
“在改革中,我們全方位對接現代企業管理要求,以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為重點,推進現代法人治理體系建設。”省建院負責人告訴《南方》雜志記者,2022年3月,省建院成功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并在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2023年度專項評估中榮獲“標桿”等級。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國企改革的重頭戲。以國企的品牌、資源優勢疊加民企等經營靈活的機制優勢,吸收各類企業優良基因讓雙方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激發出“1+1>2”的動能。
“廣東重點推進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企業混改。”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2023年底,全省各層級國企中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45.94%,其中省屬國企中混合所有制企業占比54.56%。
2010年,廣東廣新控股集團與民營不銹鋼巨頭青山集團合資組建廣青科技,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精彩縮影。截至2024年10月,廣青科技(含廣青壓延)累計實現營業收入超2800億元,利稅157億元
以“混資本”促“改機制”
以“混資本”促“改機制”,是廣東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優選項。
不久前,廣東鹽業集團前三季度的成績單出爐——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9%,凈利潤同比增長140.5%,改革發展駛入快車道。
廣東是用鹽大省,鹽消費量占全國銷量1/8。2017年1月1日,我國鹽業體制改革正式實施,大量外省食鹽涌入廣東市場,廣東鹽業集團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甚至有人預言其“撐不過三個月”。
怎么辦?唯有改革才有出路!
在前期去機關化和行政化、精簡機構和職工、聚焦精品等戰略調整的基礎上,2018年廣東鹽業集團啟動混改,成為國家發改委第三批混改試點、廣東首家省屬企業集團層面的混改試點。
2020年8月,此次混改主體廣鹽股份以增資擴股的形式引入了鼎暉投資、云南能投等9家戰略投資者,其中不乏頂尖投資機構、鹽行業龍頭企業、知名民企,超募近30%資金。基于混改后的股權結構,廣鹽股份建立了定位清晰、權責對等、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
“鹽改和混改兩個改革相輔相成。”廣東鹽業集團負責人感慨道,改革后,廣東鹽業集團穩步向上,利潤從改革之初的大幅下跌到逐步企穩,增長至2023年的2.8億元。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引入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
廣東廣輕控股集團所屬的廣東省金屬加工廠,面臨底子薄、職工老、資金少、問題多等困局,如何盤活利用殘舊的廠房和樓宇?廣東廣輕控股集團引入民營企業,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成立廣東廣輕德馨文化有限公司,將廣東廣輕控股集團所屬的廣東省金屬加工廠舊廠房改造為工美港國際創新中心。
雙方共同推進招商引資、項目運營和企業服務。短短幾年間,工美港吸引超100家“雙創”企業入駐,園區年產值從4000萬元飛躍到100億元,較改造前增長250倍,從業人員3000多人,較改造前增長13倍。
“目前,已完成55戶廣東省屬國企二級企業混改,廣東建工控股集團整體上市全面完成,永順泰等3家企業IPO上市,緯達光電實現分拆上市,省建科院IPO上市獲深交所通過。”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通過“混資本”促“改機制”,完善了企業的治理結構、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有效地提升了運營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混”出活力,“改”出動力
引入不同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為廣東國有企業帶來了不一樣的發展氣象。
2022年3月,廣汽集團放出重磅消息:對廣汽埃安679名員工及廣汽研究院115名科技人員實施股權激勵。股權激勵對象拿出真金白銀,認購額高達17.82億元,鎖定期為5年。這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員工十分看好企業的前景,還有廣汽集團銳意推動埃安混改的決心。
2017年,《廣東省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實施細則》出臺,強調增量引入、利益綁定,入股員工應與企業共享利益、共擔風險,并對入股形式、股權管理等明確了要求。
廣東不少國企進行了探索。廣州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覃海寧表示,到今年上半年,廣州有17家國企綜合運用股權激勵、跟投等多種激勵工具,共有1.9萬名核心骨干員工參與了中長期激勵計劃。
實際上,包括員工持股在內的混改,讓國企煥發出勃勃生機。
廣東廣新控股集團是廣東最早開展混改的省屬企業之一。作為廣東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兩個改革試點之一,廣東廣新控股集團開辟出了從“管企業”到“管資本”的改革之路。廣青科技就是廣東廣新控股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樣本。
2010年,廣東廣新控股集團與民營不銹鋼巨頭青山集團合資組建了廣青科技,在陽江投資建設年產5萬噸金屬鎳的鎳合金產業鏈及配套加工項目。項目建成僅用13個月,目前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高端不銹鋼和鎳合金生產企業之一。投產至今廣青科技(含廣青壓延)累計實現營業收入超2800億元,利稅157億元,成為了當地首屈一指的“利稅大戶”。2024,廣青科技位列廣東企業500強第84位、廣東制造業100強第36位。
廣東粵海控股集團下屬華金科技,則通過混改實現了涅槃重生。
2015年,瀕臨破產的華金科技尋求突圍,以增資擴股的形式開展股權多元化改革。期間,華金科技實施員工持股并引入戰略投資者。在這個過程中,新導入的戰略投資者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僅為公司提供了資金支持,也在戰略梳理、市場開拓、人才招攬等方面提供了舉足輕重的幫助。
隨著股份制改革的推進,華金科技從連年虧損成功實現扭虧為盈,近三年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9%和429%,成功入選國家級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通過員工持股、引進戰略投資者等實現企業股權多元化,有效激發出企業的發展動力、活力。
抱團擴大產業鏈“朋友圈”
混合所有制改革來到了新節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如何更好攜手社會資本、民營企業向新興產業集聚,成為當前國資國企需要探索的方向。
“目前,廣東廣新控股集團注重發揮投資與資本運營的功能優勢,推動企業從小變大、從大變強、從強變鏈主,帶動產業鏈的發展。”廣東廣新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志平舉例道,兩年前,廣東廣新控股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星湖科技并購了在全球生物發酵行業具備較強影響力的伊品生物。強強聯合之后,星湖科技的營業收入從40億元增長到近175億元,凈利潤從1.5億元增長到超過6億元,主要產品產能位居全球前列。
這是廣東廣新控股集團培育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的關鍵一役,也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又一標志性動作。
如今,廣東廣新控股集團已擁有一批位居全國乃至全球前列的“隱形冠軍”矩陣,科技型企業營收占總營收90%以上。2023年,廣東廣新控股集團首次登榜《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成為廣東省首家上榜省屬國企。
在廣東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通過混改為企業帶來產業鏈資源,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合力的做法十分普遍。
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廣鋼氣體就引入了一批具有半導體、芯片、化工等背景的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這有效支撐了廣鋼氣體的全國產業布局和半導體領域“零”的突破。“我們引進的戰略投資者,為企業發展帶來了不少資源。比如戰略投資者之一的華星光電,本身是廣鋼氣體下游的客戶。”廣鋼氣體黨委書記范勝標告訴記者。
混改之后,廣鋼氣體踏上了高速增長通道——從2019年到2023年,營業收入從2.41億元狂飆到18.35億元。2023年8月,廣鋼氣體成功登陸科創板,IPO募資凈額30.68億元,成為中國稀有氣體第一股。
廣東國企通過引入具有高匹配度、高認同度、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與龍頭企業合作拓展業務空間,在抱團中不斷擴大“朋友圈”做大產業鏈,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