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人民日報8版頭條“加快推進重大工程建設”欄目,聚焦交通集團在建的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并以《粵港澳大灣區深中通道全線復工:實干巧干 搶抓工期》為題進行報道。
粵港澳大灣區深中通道全線復工:實干巧干 搶抓工期
“廣東援助我們湖北荊州,我做這點事算什么?”邊仔細檢查著眼前的施工機具,邊在本子上“唰唰唰”地記錄,馬本章頭也不回地說。
伶仃洋上,暖風拂面,吹得身邊的旗幟獵獵擺動。馬本章此時所站的地方,正是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西錨碇工地。作為地下連續墻班組的安全員,為響應項目方搶抓工期的號召,他放棄了回家團圓的機會。“原打算節后再補個假回趟老家,哪知回不去了,索性留下來繼續干。何況工地現在復工了,搶趕工期,也急需人手不是?”
如果把珠三角看成一個以廣州為頂點的“A”字,深中通道正好連上了內腰里的一短橫,一旦建成通車,將成為繼港珠澳大橋之后溝通大灣區東西部的真正“大動脈”。隨著2月底工程全線復工,3月11日到崗員工已超7000人,達到去年全年最高水平。盡管受到疫情影響,對于按計劃推進工程建設,廣東省交通集團總經理劉曉華仍滿懷信心,“接下來還有更多的工人、設備和原材料集結到位,誓要把錯過的工期搶回來!”
可不是嗎,在老馬身后,三四十名身著紅色工衣、頭戴安全帽的工人在1米多高的鋼筋籠上一字排開,用點焊將連接處逐個加固。遠處,一座座重型機械在這個小小的海上作業平臺上上下運轉,一艘艘砂石船、警戒船在周邊水域往來穿梭,和更遠處主航道上的巨型貨輪互相映襯,勾畫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復工建設圖景。
這一幅圖景來之不易!受疫情影響,工人安全返崗成了難啃的“硬骨頭”。就拿老馬所在的通道關鍵性工程——伶仃洋大橋西段來說,節前600多名施工工人中,湖北籍的就超過100人,急壞了承建該標段的保利長大工程公司項目團隊。
項目書記沈衛東回憶,2月9日、10日,公司、標段項目部和分包隊伍一連兩天的視頻討論,終于打聽到四川閬中有一批工人可以復工了。“馬上聯系,一個個查詢過去14天的活動軌跡,協調旅游大巴趕赴閬中接人,點對點直達項目部。”工地這一邊,緊急改造出80多間隔離單間。
3月8日,伶仃洋大橋西主塔承臺超8000立方米混凝土澆筑完成,是整個項目單次混凝土澆筑方量最大的一次。為確保工程質量,這次施工必須不間斷進行,從3月5日晚上9點左右開始,持續時間超過70個小時。施工地點在距離陸地約35公里的海面上,生產、運輸、補料、施工必須一環套一環。
這只是工程復工后,施工人員埋頭苦干的一個縮影。實干、苦干,還要巧干。這不,在巨大的預制沉管底板上,智能澆筑系統正在精準地對倉隔進行混凝土澆筑。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一邊盯著數字化控制系統,一邊不時查看實時更新的數據。一名員工告訴記者:“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智能澆筑系統,比傳統的澆筑系統效率高、風險低、穩定性高,更重要的是,一條智能澆筑生產線只需要300多名工人,比傳統線少用700多人。在目前缺工的情況下,既保證了工效,又降低了人群聚集風險。”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楊陽表示,深中通道預計年內實現沉管隧道E1管節浮運沉放、橋梁工程索塔承臺施工等,項目計劃2024年建成通車。“我們組建了建設期黨委,把46個施工單位擰成一股繩,日夜奮戰,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