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有一件“充滿故事”的毛衣。雖然它的樣式極為普通,毛線也已泛黃,但從毛衣細密的針腳以及整潔程度,能看出制衣者的精心和穿衣者的珍惜。事實上,這件毛衣見證了艱苦的革命歲月,凝結著一段血濃于水的父女親情和一段患難與共的同志友情。
這件毛衣的第一任主人,是最年長的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之一——何叔衡。
建黨初期立殊勛
何叔衡,家譜名啟璿,1876年5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寧鄉縣杓子沖的一個農民家庭。
雖長在鄉間,但自幼聰穎的何叔衡飽讀詩書,26歲即考上秀才。不過一身正氣的他拒絕與腐朽黑暗的清政府為伍,毅然回鄉種地兼在私塾任教。辛亥革命爆發后,求知若渴的他在37歲那年前往長沙求學。在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他充分接受革命思想洗禮,并與小自己17歲的毛澤東結為摯友,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1年6月,已是湖南省通俗教育館館長的何叔衡被反動軍閥以“宣傳過激言論”罪名撤職,但他毫不沮喪。因為,躊躇滿志的他即將踏上新的征程:6月29日傍晚,何叔衡和毛澤東一同踏上輪船,秘密前往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稍知內情的謝覺哉在日記上寫道:“午后6時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潤之,赴全國OOOOO之招。”日記中這5個圈,代表“共產主義者”5個字,以為保密。
中共一大結束后,何叔衡和毛澤東回到湖南,秘密建立黨的地方組織。為掩護活動,他們創辦了被后人譽為“湖南革命策源地”的湖南自修大學。大學為黨培育了許多革命干部,有力推動了湖南革命運動發展,何叔衡也因此贏得了“湖南省黨的老母雞”之“美稱”。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何叔衡奉命赴莫斯科學習,并參加了中共六大。1930年7月,何叔衡由蘇聯經東北回到上海,任秘密救助遇難同志的全國互濟會負責人。此時,他的兩個女兒何實山、何實嗣也在上海為黨從事地下印刷工作。父女三人在敵人白色恐怖下,冒著生命危險為中國革命事業攜手奮斗,雖艱難卻溫馨。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印刷廠遭到破壞,何實山、何實嗣及其丈夫杜延慶三人被捕。正當何叔衡心急如焚,思謀如何設法營救女兒女婿時,報紙上的一條消息更令他如雷擊頂——何實山的丈夫,中共湘東南特委書記夏尺冰遭叛徒出賣,被湖南軍閥殘忍殺害。
但巨大的打擊并不能動搖何叔衡一家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何實山、何實嗣、杜延慶出獄后,何叔衡以慈父之心教育安慰女兒女婿。一家人化悲痛為力量,再次堅強地踏上革命征程。
1931年8月后,上海斗爭環境愈發險惡,黨中央安排何叔衡轉移到蘇區。臨行前,何實山為父親趕織了一件毛衣,何叔衡留給她一只刻有“衡”字的戒指。告別之際,何叔衡叮囑家人:“既要隨時準備為革命事業獻出生命,也要盡可能避敵鋒芒,堅決不做不必要的犧牲。”女兒們忍住離別的悲痛,頻頻點頭,囑托父親行程艱難,千萬注意安全。誰也沒想到,這次告別竟成永訣,這些物品都成了父女永別的紀念物。
1931年秋,何叔衡來到中央根據地瑞金,并在其后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接著又被任命為中央政府工農監察部部長、內務部代理部長和中央政府臨時法庭主席等。雖工作繁忙,但他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任勞任怨、不辭艱苦,成為有口皆碑的“蘇區包公”“紅色管家”。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長征。何叔衡、瞿秋白、陳毅、項英等留在根據地堅持游擊斗爭。送別戰友林伯渠時,何叔衡拿出女兒織就的寶貴毛衣,交給林伯渠,讓他在長征路上擋風御寒。
1935年1月,何叔衡和瞿秋白等根據黨中央安排,從瑞金附近出發轉移至閩西,前往白區從事地下工作。當他們于2月24日到達福建上杭縣時,被敵人發現。倉促應戰間,何叔衡身負重傷,只能由戰友們以擔架抬行。為了不連累戰友,年近花甲的他在路過一處懸崖時縱身跳下,實踐了自己“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鏗鏘誓言,時年59歲。
而這件見證歷史的毛衣,則由林伯渠精心保管,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為國家博物館的重要展品,向人們講述那段艱苦的革命歲月和共產黨人的患難真情。
2009年,何叔衡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