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了12種嚴重違規行為,涉密計算機違規外聯赫然在列。如今,保密法修訂施行已十載有余,涉密計算機違規外聯的低級錯誤為何仍屢屢發生?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典型案例
案例1:2019年9月,有關部門在工作中發現,某單位1臺涉密計算機多次違規外聯。經查,該單位新入職人員王某因工作需要,申請1臺非涉密計算機,設備管理員李某遂從庫房調配了1臺舊計算機給王某。但由于該計算機的設備標簽脫落,二人均未發現該計算機原為涉密計算機,最終導致違規外聯。
案例2:2020年6月,有關部門在工作中發現,某市屬單位工作人員劉某使用的涉密筆記本電腦發生違規外聯。經查,劉某因工作需要,將涉密筆記本電腦帶入單位會議室使用,由于會議室中網線標識不清,著急開會的劉某誤將涉密筆記本電腦接入互聯網,觸發違規外聯報警。
案例3:2020年9月,有關部門在工作中發現,某縣級單位1臺涉密計算機多次發生違規外聯。經查,該計算機為辦公室工作人員孫某使用,孫某在使用過程中,看到某軟件發生故障,就多次按照軟件提示,嘗試連接互聯網進行自動修復,造成違規行為發生。
以上幾種涉密計算機違規外聯行為,令人防不勝防。仔細梳理,其成因無外乎以下3個方面:
1.保密意識淡薄、保密技能不強。如案例1中,設備管理員李某在設備標簽脫落的情況下,未進一步核實就配發給使用人員,而使用人員也不聞不問,直接連接互聯網。案例2中,劉某在網線涉密屬性標識不清的情況下,不找管理員詢問就著急連接使用。案例3中,孫某明知計算機的涉密屬性還連接互聯網進行軟件修復。而如果具有一定保密意識和技能,這些涉事人員應能夠通過計算機運行的程序、線路墻插等對其是否涉密、是否聯網進行初步判斷,從而規避風險隱患。
2.設備管理混亂。比如,涉密設備與非涉密設備混放;涉密設備臺賬不清,設備的密級屬性僅靠表面粘貼的設備標簽識別;涉密設備清點維護不及時,標簽脫落未能發現等。另外,人員交替中設備交接不清、管理人員違反規定將涉密計算機外送社會公司維修、將報廢不用的涉密計算機硬盤拆下安裝在非涉密計算機上使用等,也會導致失泄密事件的發生。
3.設備設施不完善。有的機關單位僅用普通膠水或透明膠帶粘貼涉密設備標簽,極易脫落;有的設備標簽為手寫,涂寫隨意;有的非涉密設備調整為涉密設備后,未及時更換標簽,這些都容易導致誤連接。
對策建議
那么,如何避免涉密計算機違規外聯呢?需從人、物兩方面加強保密管理。
相關人員要提高保密意識,加強技術學習,提高對失泄密風險隱患的自查自糾能力。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保密技術水平,在接受保密教育培訓后進行實戰演練,將保密技能由理論落實到實踐。
加強載體設備全生命周期和動態管理,不能因人員變更、位置變化、用途調整等因素導致脫管失控。另外,全生命周期管理還意味著動態監管,機關單位應采取實時技術監控、隨機抽查、定期維護等手段,確保涉密設備始終可管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