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工作崗位時規范交接,前任、后任工作人員對各類載體、文件資料逐一清點登記,是工作認真負責的表現,也是保密法律法規的要求。實踐中,工作交接不規范導致的泄密事件時有發生。
案例1:2017年6月,有關部門在工作中發現,某市屬單位互聯網門戶網站違規發布1份機密級國家秘密。經查,2014年,該單位時任辦公室主任王某為方便公文起草工作,將該文件手工錄入非涉密計算機中,且未標密。繼任辦公室主任劉某繼續使用王某的非涉密計算機,并在2016年進行網站內容更新時,覺得該文件很契合主題,在不知涉密的情況下將其上傳至單位互聯網網站。 案例2:2019年6月,有關部門發現,某部門辦公室工作人員謝某、孫某在互聯網計算機中違規存儲多份涉密文件。經查,2015年,原辦公室工作人員倫某調離時,未規范進行文件交接,而是通過U盤將其非涉密計算機中的大量工作文件拷貝至謝某、孫某的非涉密計算機中備份。由于文件眾多、目錄層次較深,謝某、孫某未逐一梳理,一直沒有發現其中存在涉密文件。
案例3:2018年3月,某市屬單位在清退上年度涉密文件時發現,1份秘密級文件下落不明。經查,2017年5月,該件取回后由時任辦公室主任兼保密員陳某進行登記保管。2017年9月,陳某工作調整,由楊某接任保密員,但兩人交接時未對涉密文件進行逐一清點、登記。其后一天,楊某發現該件放于非涉密文件柜中,誤以為是已解密文件,便將其銷毀。 這3起典型案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前任工作人員種下違規之因,后任工作人員收到泄密之果。但是按照相關規定,前任、后任工作人員都要承擔違法違規的責任。因此在工作交接時,大家一定要盯緊關鍵環節,防范泄密風險! 前任工作人員留給后任工作人員的文件資料,有時并非可供工作參考的“財富”,而可能是巨大的泄密風險。工作交接中的泄密風險主要有3類: 1.設備風險。一是設備涉密屬性不清,前任工作人員交接設備時未明確設備的涉密屬性、屬性與實際不符等;二是違規存儲,前任工作人員留下的非涉密設備中存儲有涉密文件(特別是未標密的涉密文件)、涉密設備中存儲有高于設備密級的涉密文件等。 2.電子文件風險。面對數量多、類別雜的電子文件,一些干部職工不逐一梳理、清點,很容易造成泄密。此外,極個別涉密電子文件資料未標密,一旦沉沒在海量文件中,往往再難發現,隱患巨大。 3.紙質文件風險。一是前任工作人員保管的涉密文件遺失、缺頁等,后任工作人員在交接時未發現,案發后只能自吞苦果;二是前任工作人員留下的紙質文件涉密屬性不清、密級與實際不符、來歷不明等。 為了在交接工作時更好地維護國家秘密安全、規避違法違規風險,涉密人員必須時刻緊繃保密之弦,做到細之又細。交接設備的,不但要弄清涉密屬性,還要仔細梳理存儲的文件資料,特別是非涉密設備,篩選出必要的文件資料后,要進行數據清除和保密自查;交接電子文件的,要逐個目錄、逐個文件打開確認,包括圖片、隱藏文件、特殊格式的文件等;交接紙質文件的,要逐份逐頁查看,確保萬無一失,其中涉密文件還要查清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