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5日,農歷二月的北平,晨曦中還帶有北方初春的料峭。清晨六點,北平西北那座修建于清末的清華園火車站迎來了一列神秘的火車。這一天,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進入北平,入駐香山。
當年,為了確保中共中央絕對安全地抵達北平,我黨曾進行了三個月緊張而又秘密的籌備工作,發生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萬事俱備:香山建起“勞動大學”
時間回到1949年元旦,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在遼沈、淮海戰役中消滅國民黨主力軍有生力量,形成對北平、天津、張家口國民黨守軍分割包圍的態勢。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后,中共中央機關開始籌備從西柏坡前往北平事宜。當時擺在中共中央面前的,有幾大難題:如何短期內將整個隊伍遷駐北平?警衛怎么安排?工作怎么保密?防空怎么部署?敵情如何消除?
帶著這些問題,1月19日,中央辦公廳秘密派出中央直屬機關供給部副部長范離等人從西柏坡出發前往北平,為中共中央選擇駐地。
1949年,毛澤東在西柏坡發表新年賀辭,他代表中共中央滿懷信心地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1948年更加偉大的勝利,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取得最后的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連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
當時,中共中央有幾處備選:頤和園、香山、八大處等。范離等到北平后,經過細致調查,把目光鎖定在位于北平西郊的香山,并向時任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兼市長葉劍英作了匯報。于是,葉劍英在給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們認為地區的選擇,以香山為適當,只需牽動一家(香山慈幼院)就可基本解決。”
接到“新家選址”的調查結果后,中共中央并未馬上決定,而是又于2月派李克農帶領一支13人的考察組再赴北平。李克農經考察后證實,香山地處北平西郊,離城里約20多公里,山高偏僻;其與西山相連,易于警衛,又建了防空洞,可避敵人空襲;前期考察的香山慈幼院有一批現成房屋,只要稍加修繕,便可提供給中央機關人員居住、辦公。就這樣,中央辦公廳、中央社會部和北平市一致同意將香山作為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駐地。
確定將香山設為中共中央駐地后,長期從事情報保密工作的李克農又給楊尚昆發電報。對敵斗爭經驗豐富的他提出,為保密起見,中央機關駐地可使用“勞動大學”的代號,簡稱“勞大”。此建議隨后被中央采納。有趣的是,當時北平有些青年學生聽聞香山開了座“講勞動”的大學,竟也熱情前往“投考”。我黨工作人員只好向外宣布,“勞動大學”不對外招生,只是一個內部勞動組織。
整裝出發:三列火車駛入不同車站
中共中央“搬家”,意義非同小可。為保證中央機關順利抵達北平,西柏坡方面成立了由周恩來主管的中央轉移委員會,北平方面成立了由葉劍英主管的迎接中央遷平組織委員會。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央機關還特別印發了“進京守則”,一共八條內容,因此也叫“進京八項注意”。其中一半內容涉及保密紀律:保守機關機密,不知者不求知,知者不外傳;出門不帶機密文件,不準攜帶武器;進城三個月不準通信、會客、訪友,不準外出游覽名勝古跡;手不許亂動,嘴不許亂說,腳不許亂走。
很快,中共中央出發的日子到了。1949年3月23日,由第四野戰軍汽車團組成的車隊,載著毛澤東及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和有關人員,沿著山間公路,浩浩蕩蕩而又井然有序地離開了西柏坡,直指北平。這里還有個有趣的“插曲”,由于工作部署嚴格保密,很多參與“搬家”的司機直到毛澤東上車,才知道真正前往北平的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大部隊。
為確保行程安全,在葉劍英、李克農等建議下,3月25日,中央到涿縣后改乘火車進北平。為隱蔽領導人行程,以防北平城內反動勢力陰謀襲擊,火車被一分為三:第一列車為壓道車,開到西直門站;第二列車為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乘坐,直開清華園車站;第三列車為后勤車,開到前門車站,然后車上干部換乘汽車巡城一周,以此轉移目標。
決勝千里:首長竟是毛澤東
3月25日午夜時分,毛澤東一行到達香山。毛澤東住進了雙清別墅,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住進了雙清別墅北面的來青軒。
這段時間里,香山是中共中央指揮人民解放軍向全國大進軍、解放全中國和領導籌建新中國的總指揮部,戰略意義極其重大,保密工作尤為重要。為此,工作人員出入香山均需出示證章。該章呈圓形,正面為“七一”字樣,反面有編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字或標志,保密性極強。
那時,毛澤東經常在香山散步,和駐地周邊的老百姓聊天談心。一天,他帶著衛士到香山腳下一戶農民家里,親切地與女主人和孩子聊天,詢問她家庭生活、經濟收入等情況,還問對政府、軍隊有沒有什么意見。女主人一一作了回答,卻始終不知道問話的是誰。一直到開國大典后,她才知道這位和藹可親的首長,竟然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從1949年的3月25日到9月21日,中共中央在香山工作了近半年。在這里,中共中央決勝千里,舉行國共和談,指揮渡江戰役,籌備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