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
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
最后一個好兒郎送他上戰場
這是一首戰爭年代廣為傳唱的民謠,唱出了納鞋織衣、推車搖櫓、送子參軍、送夫支前——一幅幅魚水相依的深情畫卷,這就是土地革命時期軍民團結如一人的真實寫照。
魚水情深:人民軍隊愛人民
緊緊團結群眾、依靠群眾,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的重要法寶。黨在引兵井岡伊始,就將“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作為紅軍的三大任務之一;瑞金時期,我黨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帶領蘇區軍民燒田契、打土豪,打破了統治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讓窮苦百姓翻身做主人。
當時很多紅軍戰士借用老鄉家的門板當床,用稻草做鋪草,針對這個情況部隊特別規定早晨起床后要將門板上回去、稻草捆扎好。當時部隊還要求,如果老鄉家里沒人,吃了米用了油,要把錢壓在米罐油壇下面,還要寫上道歉和解釋的字條
在我黨一點一滴、扎扎實實的群眾工作中,老百姓逐漸認識了紅軍、理解了革命,最終形成了親如一家、血肉相連的黨群關系、軍民關系。
人民軍隊為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人民群眾自覺主動地守護黨和軍隊的秘密,掩護紅軍和軍事行動,也正是有了人民群眾這“真正的銅墻鐵壁”作為保密屏障,黨和紅軍才多次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
軍民齊心:兩破“會剿”出奇兵
1928年7月,紅軍主力出擊湘南,邊界此時僅剩兩團。國民黨趁機發動11個團,“會剿”根據地。邊界特委決定由袁文才率領紅三十二團防守寧岡,毛澤東率領紅三十一團以游擊戰爭在永新困敵。
在毛澤東的組織、領導下,第三十一團和永新數萬革命群眾堅壁清野,以四面游擊的方式,日夜襲擾敵人。敵人摸不清我軍實力及方向,又買不到柴米油鹽等軍需補給,陷入絕境。永新人民都變身為紅軍的通信員、交通員,嚴守紅軍秘密,并時刻監視敵人動向秘密傳送給紅軍。
就這樣,紅軍和永新人民筑成銅墻鐵壁,將贛敵11個團圍困在永新縣城周圍30里內達25天之久,堅決地遏制了敵人對根據地中心的推進,創造了紅軍游擊戰爭史上的奇跡。
1928年8月下旬,湘贛敵軍趁我紅軍大隊在湘南欲歸未歸之際,再次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會剿”。
8月30日,敵軍集結兩個團的兵力進攻黃洋界。井岡山根據地的男女老幼在紅軍的組織下,青壯男人參加赤衛隊,和紅軍一起打石頭、鋸滾木,修筑工事;婦女老人砍毛竹、削竹釘;兒童團站崗放哨,防奸保密。
晚上,群眾把帶松油的老松樹劈成小塊,放在罩魚用的鐵網子里,點著了分散掛在樹枝上,并手持火把在樹林里穿來穿去,遠遠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火把人影。山下敵人心中納悶,紅軍主力不是還沒回來嗎?哪里來的這么多人馬?又擔心紅軍偷襲,只得圍著火堆徹夜坐著,搞得人困馬乏。
第二天上午,群眾又在林子里打起紅旗,四面吹響號角,疲憊不堪的敵人看到旌旗漫山,更加確信紅軍主力回來了,慌不擇路地逃跑,誤入了我軍事先埋好的竹釘陣中,死傷慘重。紅軍和井岡山人民緊密團結,配合默契,成功唱了一出“空山計”,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改天換地:讓人民當家作主
1931年11月7日下午3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勞苦大眾和紅軍代表走進瑞金郊外的謝家祠堂,一起見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紅色政權誕生。“一蘇大”通過的《憲法大綱》明確宣布:蘇維埃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和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這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前身。
為了做好會議的保密工作,我黨特意布置了真假兩處會場,真會場周圍古樹參天,便于隱蔽;假會場則選在閩西長汀的一處開闊地帶,專門裝飾了許多紅旗條幅,騙過了敵人,確保了蘇維埃政權的順利誕生。
蘇維埃政權給予一切被壓迫的民眾以完全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識字的代表用“豆選”。讓廣大勞苦大眾享有民主權利,這也是蘇維埃政權最成功的創舉,瑞金成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源地。
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二蘇大”上著重闡述了關心群眾生活與注意工作方法的問題,集中體現了毛澤東同志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二蘇大”會議期間,特別按照當地人家中辦紅白喜事時放炮的習俗,定時放炮,以此掩敵人耳目,做好會議的保密工作。
在“二蘇大”會議通知“附記”中,特別寫明,“起床放一炮、吃早中晚飯放二炮、開會放三炮”
從巍巍井岡到紅都瑞金,從我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到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無不宣示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歷史真諦。
人民是黨的保密屏障,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保密工作優良傳統,是在長期艱苦復雜的斗爭實踐中錘煉出來的。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