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緊扣服務國家戰略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持續加快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助推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具有能源特色的創新優勢、技術優勢、產業優勢,爭當能源領域創新發展的開拓者、先行者、實干家。
2024年,能源集團研發投入21億元,研發投入強度2.5%,創歷史最高水平。通過深入實施“拓新工程”,能源集團遴選23家高潛力企業與重點項目納入培育體系,建立科技創新寬容失敗機制,探索實施中長期激勵模式,全面釋放創新動能。 截至目前,能源集團擁有省市級研發機構27家、“專精特新”企業7家、高新企業12家,入圍國家“雙百企業”“科改企業”2家,累計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20項,年度新獲省部級及行業創新成果獎21項,參編發布現行有效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合計91項。 深化產學研合作 創新體系建設引領新發展 能源集團堅持在產學研用融合推動科技創新方面下功夫,積極構建創新平臺研發體系,不斷筑牢創新“主陣地”。 創新聯合體引領效能提升。能源集團積極推進創新要素的新組合,打造多種形式的創新聯合體,形成資源互補、價值共創的創新生態。與高校共建研發中心等,在低碳智能前沿領域開展16項深度技術攻關,協同承擔國家研發任務。2023年,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成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雙向突破。2024年,組建7個海上風電關鍵技術聯合體,形成從基礎應用研究到產業化的良性循環生態,承擔9項國家、省級攻關任務,助力廣東加速打造海上風電全產業鏈。2024年,成立院士工作室,加速人工智能在能源領域的深度融合創新,著力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科創體系建設日臻完善。目前,能源集團已構建以院士工作室、省博士工作站、技術研發中心、創新聯合體等創新平臺為支撐的研發創新體系,與國家高端智庫等高水平咨詢機構開展戰略合作,探索以“國企+院士工作室+國家高端智庫”的創新模式培育新質生產力,積極帶動能源領域新興產業競相發展、未來產業孕育孵化,為助力廣東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注入創新驅動的澎湃動能。 聚焦成果轉化 原創科技攻關作出新示范 能源集團深入開展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性科技攻關,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在新型儲能、海上風電、火電等方向研發的多個首臺(套)技術裝備率先在集團得到應用,在填補行業空白的同時,促進了能源產業鏈的協同和優化升級。 首臺(套)創新成果多點開花。能源集團持續加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在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構網型儲能系統2項成果先后入選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正加速推進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以技術鏈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能源集團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屢創佳績,聯合高端制造業共同開發并應用世界首條500千伏三芯海纜,為全球超高壓電力傳輸領域樹立新標桿;自主研發的多指標煤質快速分析儀納入廣東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已推廣應用至多家電廠,有力支撐碳檢測技術體系的建設。一系列“三首”產品的創新應用,不僅體現了能源集團在產業關鍵領域技術的自主可控,更推動新能源全產業鏈技術升級,彰顯硬核實力。 構網型儲能系統在新疆莎車縣光儲一體化項目應用 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2024年12月,能源集團所屬珠海金灣海洋牧場示范項目(一期)首座HDPE重力式網箱順利首網出魚,首批高品質海鱸魚捕撈出海供應市場,標志著能源集團在開發“新能源+海洋牧場”取得重大進展,通過“風漁融合”模式建設具有行業特色的海洋牧場,為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貢獻了省屬能源企業的智慧和力量。 珠海金灣海洋牧場示范項目(一期)首網出魚 前瞻布局打造業內標桿。能源集團積極探索碳資源化利用新路徑,在湛江建成國內首個生物質電廠原始煙氣微藻固碳示范工程項目,已被收錄至中國CCUS示范項目名錄。該項目的成功實施,開創了國內首個“生物質電廠-微藻固碳-資源化利用”的負碳經濟新模式,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對加快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支撐助力作用,對發揮省屬能源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生物質電廠原始煙氣微藻固碳示范工程項目現場內景 創新賽道布局 新業態融合發展構建新優勢 能源集團堅持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塑造競爭新優勢,積極培育發展新業態,塑造發展新動能,持續加大新型儲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產業技術創新推動強鏈補鏈延鏈,引領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 新賽道擘畫新藍圖。2024年11月,能源集團成立廣東首家省屬儲能產業專業化平臺企業并啟動廣東新型儲能產業投資基金,對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能源集團投運新型儲能規模為133萬千瓦,位居全省前列。通過引進半固態電池技術產業頭部企業,推動半固態電池產線落地廣東,計劃于2025年上半年實現量產,助力廣東加快打造萬億級新型儲能產業集群。 新應用開辟新高地。2025年1月,能源集團建成全國首個鈣鈦礦電池組件應用于玻璃幕墻和車棚、采用高安全半固態儲能電池的光儲充示范站——廣東能源天業冷鏈光儲充示范站,是能源集團在新型儲能領域技術應用以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將為鈣鈦礦光伏、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此次創新性采用廣東衛藍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能源集團與行業頭部企業合資成立)研發生產的半固態電池,憑借優異的電安全、機械安全及熱安全性能,在城市充電場站的應用場景中能夠保持穩定的工作狀態,大幅提高儲能系統的本質安全能力。 廣東能源天業冷鏈光儲充示范站 下一步,能源集團將持續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圍繞能源集團“123高質量發展戰略”,堅定信心、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持續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堅實步伐和無畏創新精神,力爭發展成為能源電力產業創新發展的領軍者,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省屬能源企業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