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出版的《南方》2024年增刊推出《改革再出發 國企新動能——黨建統領國資國企改革的廣東實踐》,自今日起,省國資委網站及微信公眾號將陸續推送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8月5日,2024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共有17家廣東企業上榜。其中,6家廣東國企闖入世界500強榜單,這里既有連續12年上榜的熟悉身影廣汽集團,也有去年晉級的“新面孔”廣東廣新控股集團、廣州工控集團。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是國資國企改革的精彩試驗場。截至2023年末,全省地方國資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17.72萬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5.37倍,總量位居全國第五;全年營業收入近4萬億元、利潤總額近2000億元,均位居全國第二。
廣東國資國企跨越式發展的密碼,來自全面深化改革。“廣東國企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新國企加速涌現。”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廣東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連續三年獲評全國“A”級。全省獲評國務院國資委“雙百企業”“科改企業”分別達32家、43家,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釋放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強烈信號。“我們將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
截至2023年末,廣東地方國資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17.72萬億元,總量位居全國第五;全年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均位居全國第二。
強根鑄魂:
護航企業改革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始終堅持“兩個一以貫之”,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
推動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融合——把加強黨的領導寫入企業章程,融入企業治理的各個環節,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體制,把黨組織的討論決定作為企業決策的前置條件,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
推動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通過將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同步謀劃、同步開展,深化“書記項目”、黨員干部“揭榜掛帥”等做法,持續探索黨業深度融合長效機制……
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將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在廣東國有企業中發揮出獨特的制度優勢。
廣東粵海控股集團探索開展黨建進工地、黨建強管理、黨建排風險、黨建促并購、黨建促改革、黨建促協同等專項行動,各級黨組織累計成功解決350多個問題,攻堅突破450多個難題;
廣東機場集團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集團黨委班子每周召開例會,對重大工程、樞紐建設、安全生產等重大事項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
廣東能源集團構建起黨委領導融入公司治理的“組織、決策、運行和監督”四大體系,統籌推進黨的建設、穩產保供、綠色轉型、改革創新等各項工作,全面完成目標任務,經營績效大幅提升;
……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企業發展優勢,成為廣東國有企業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的堅強政治保證,成為廣東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堅強政治保證。
“我們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創新基層黨建工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讓國有企業在全面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中沖擊世界一流。
堅守使命:
撐起國民經濟脊梁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強調,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國有企業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主導力量,承擔著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使命。
使命就是方向。改革發展要走在前列,必須堅守使命。如何踐行時代使命?必須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持續推動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統籌配置國有資本,體現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取得了明顯成效。”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說。
2017年起,廣東按下了國企重組整合“快進鍵”,完成了176組406家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4632戶“僵尸企業”處置、1441戶“兩非”“兩資”清退處置;省屬企業功能更突出、主責主業更聚焦。
與此同時,國有資本的投向也更明確。
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介紹,廣東國有企業發揮在國計民生、公共服務和重大產業投資等方面先導優勢,重點投向交通運輸、水務、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礦業、先進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
“在這個過程中,廣東國有企業夯實提升了基礎產業,鞏固壯大了優勢產業,拓展培育了新興產業,同時也前瞻布局了未來產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富有省屬國資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成型,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國有經濟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介紹。
廣東國企軍團探索前行的背后,始終堅守省委、省政府賦予的使命擔當——
作為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和重大建設項目的承擔者和主力軍,廣東建工控股集團在強化主業中加快轉型升級、能力提升和改革創新,逐漸成長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型城鄉建設綜合服務運營商和建筑行業的區域龍頭企業;
作為廣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主力軍,廣東交通集團積極投身于大灣區、“交通強省”建設,推進區域聯通,投資運營了全省70%以上的高速公路,資產規模和里程躍居全國省級交通行業前列;
作為廣東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投資平臺,廣東恒健控股公司以“服務國家戰略,賦能產業升級”為使命,在以資本運營推動廣東產業轉型升級、賦能優勢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公司也實現了自身快速發展,經營業績和資產規模均躋身全國省級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前列;
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圍繞“服務大局、服務城市、服務產業、服務民生”功能定位,聚焦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重點打造“科技金融、科技園區、科技產業”三大產業集群,成長為資產總額超1.1萬億元的大型企業,連續五年入榜《財富》世界500強;
……
廣東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背后,是廣東國資國企牢記功能定位,找準發力方向,在服務國家和省戰略部署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先行先試:
以改革贏得發展主動
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企改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新時代國資國企改革。“我們將國企改革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說。
從強化頂層設計形成“1+N”政策體系,到全力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再到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落地實施,廣東將黨中央、國務院對國資國企改革的整體部署分解為一項項具體的任務,在重組整合、現代公司治理、混合所有制改革、“雙百行動”“科改行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三項制度改革、國資監管體制、全省國資“一盤棋”等各領域持續攻堅。
唯有搶占改革先機,才能贏得發展主動。
向來敢于先行先試的廣東,不斷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取得新突破。
率先開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工作,率先出臺政策規范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率先出臺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率先出臺《關于深化省屬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省屬企業在全國率先實現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覆蓋……廣東以諸多全國率先探索,勇做國企改革的“吃螃蟹者”。
提高監管效能,是國資監管的一道永恒課題。
近年來,廣東將全省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比例提高到99.98%,其中省級比例達100%。既要“管好”也要“放活”——從“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過程中,監管與服務并重,通過深化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出臺授權放權清單,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同時釋放企業內生動力。
改革越往縱深推進,遇到的硬骨頭就越多。廣東省國資委率先在省屬二、三級企業探索“激勵、約束、容錯”綜合改革試點,減輕改革思想包袱,為擔當者擔當、為改革者撐腰。
放開手腳、甩開膀子的改革者,在國企改革“考卷”的系列考題中,提交了一個個高質量的解答——
作為廣東首家省屬企業集團層面混改試點的廣東鹽業集團,在全國鹽業市場化改革中殺出一條血路,始終保持廣東省食鹽市場的主渠道、主力軍地位;
廣汽集團在員工持股、股權激勵等方面的探索既走在全國前列又激發了國企活力;
深圳人才集團在三項制度改革中首開選聘境外人士擔任市管企業總經理的先河;
……
廣東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國資國企向著提高創新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持續發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主責主業更加聚焦,市場化機制更加健全,核心功能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國資監管更加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一批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布局結構新的現代新國企加速涌現。
廣東國資國企以“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決心和“敢啃硬骨頭”的魄力,全面推動深化改革,為國企高質量發展釋放出強勁的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寫下“惟改革者進”的生動注腳。
廣東能源集團加快轉型腳步,新能源裝機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從2020年底259萬千瓦增長到目前的1531萬千瓦。
自立自強:
在創新中澎湃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國有企業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創新決定命運。“推動國有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才能不斷提升國有經濟的產業競爭力和引導力。”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說。2024年4月,省國資委首次設立科技創新處,統籌指導省屬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工作。
近年來,廣東省國資委出臺《省屬企業年度科技創新考核細則》《廣東省屬企業科技創新考核激勵實施方案》等政策,實施差異化分類考核,強化考核正向激勵;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大力提升國企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研發項目的科學管理,以廣東廣晟控股集團、廣東廣新控股集團為標桿,加速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組織典型示范,推動監管企業加大數字化轉型工作力度;等等。
廣東國有企業把科技創新視為“生命線”,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致力打造省屬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標桿的廣東廣晟控股集團,在不同產業領域分別組建了以多位院士為首的高端科研團隊,布局了一批省重點實驗室,在先進新材料、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爭取實現“從1到無窮”的成果轉化應用;
兩年前成功躋身世界500強的廣東廣新控股集團,把科技創新作為“一把手工程”,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創新生態——如今所屬科技型企業營收占集團總營收90%以上,科技創新已成為集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同為世界500強的廣州工控集團,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驅動型工業投資集團——如今擁有90家高新技術企業、237個研發平臺,培育了1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光是去年就取得了14項國際領先及國際先進科技成果;
……
數據顯示,廣東國資領域累計擁有977家高新技術企業、1675個研發平臺、496家專精特新企業;全省獲評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達43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這也是廣東國資國企“硬實力”最大的底氣所在。
因為堅持科技創新,佛山照明打破深海照明裝備國外壟斷,風華高科主導產品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極大緩解了“卡脖子”壓力,廣鋼氣體在高純電子大宗氣體供應上實現國產替代,中科博微研制的儀表專用微控制器芯片打破進口依賴……廣東國有企業譜寫了一個個“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行穩致遠”的生動故事。
也因為堅持科技創新,廣東國資國企從培育高新企業、鏈主企業到壯大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在創新中澎湃新質生產力,讓科創變量成就跨越式發展增量,用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是“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奮勇爭先:
為“走在前列”添注現代新國企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2024年,廣東廣新控股集團、廣汽集團、廣州市建筑集團、深投控、廣州工控集團和廣藥集團等6家廣東國有企業登上《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從12年前廣汽集團率先入榜實現零的突破,到近5年來不斷出現新面孔、整體排位不斷前移,廣東國有企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不過,省國資委相關負責人直言,當前廣東國有企業還存在核心功能不強、資產收益率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增強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競爭力,是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的重點,也是廣東突破當前國企發展瓶頸,打造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布局結構新的現代新國企,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的發力點。
如何增強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唯有堅持改革創新。
“接下來,要推動我省國有企業繼續擔當好先行者的角色,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各項改革重點任務,在戰略性、支撐性、引領性上做好文章,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打造一批領軍企業、標桿企業。”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說。
聚焦深化改革——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統籌抓好各項重點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聚焦創新驅動——開展拓新工程行動,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以數字技術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聚焦主責主業——加強產業上下游的并購重組,上下聯動拓展產業領域,由點及線拓展產業鏈條,促進企業資本運營與產業經營融合發展;
聚焦服務大局——打造典型強化引領,跨地互動推進合作,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聚焦優化布局——推動國有資本圍繞“三個集中”優化布局;
聚焦黨建統領——持續完善國有企業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機制,持續增強省屬企業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全面加強黨對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領導。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聚焦主業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和加快結構調整”“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型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堅持能力提升塑造現代新國企形象”“實施國際化戰略,實現海外發展布局的新突破”……《南方》雜志記者在調研中,深切感受到廣東國有企業改革創新的決心和奮勇爭先的勁頭。
以走在前列的擔當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廣東國有企業將不斷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和安全支撐作用,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添注現代新國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