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由原廣新集團和原絲紡集團重組而來的廣東廣新控股集團,實現了一場脫胎換骨的巨變。
作為廣東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兩個改革試點之一,廣東廣新控股集團做好了國有經濟布局“加減法”。“一方面,公司大力壓減二三級企業,清理‘小散弱’劣勢企業實現瘦身健體;另一方面,公司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鏈主企業、龍頭企業,擁有一批位居全國乃至全球前列的‘隱形冠軍’矩陣。”廣東廣新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志平表示。
廣東廣新控股集團的戰略重組,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的精彩縮影。截至2023年,公司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6家,較2019年的25家增加11家。目前,公司所屬科技型企業營收占總營收90%以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制造業當家、科技創新強省建設、‘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重大部署,要推進廣東國企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有力支撐功能使命類改革。”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
廣東省屬企業圍繞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新型儲能、海洋牧場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
國企新“航母”的蝶變
2017年10月,廣東省屬高速公路板塊企業實現“三合一”,拉開了省屬企業戰略性重組的大幕。隨后,廣東按下了重組的“快進鍵”。
廣東建工控股集團,就是在這一輪重組浪潮中誕生的。2018年1月,原廣東建工集團與原廣東水電集團戰略重組。這一大動作,改變了兩家集團施工資質分散、設計能力較欠缺、市場競爭力較弱的困局。“兩家集團從相加到相融實現了‘1+1>2’和‘1+1=1’的改革效果,更好地發揮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和重大建設項目的承擔者和主力軍作用。”廣東建工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育民說。
新成立的廣東建工控股集團,積極穩妥推進專業化整合,形成了主業競爭優勢明顯、專業技術領先、成長性強的核心企業矩陣。合并僅三年,集團總資產和承接工程任務量雙雙突破千億元大關,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凈利潤、歸母凈利潤、承接工程額等指標保持年均兩位數穩健快速增長。
廣東建工控股集團的戰略重組,是廣東國有經濟優化布局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全省完成176組406家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以及4632戶“僵尸企業”處置、1441戶“兩非”“兩資”清退處置。自2017年以來,廣東按下了省屬企業戰略性重組的“快進鍵”——完成了省屬高速公路、建筑工程、鐵路投資、商貿流通和對外貿易5組11戶省屬國企戰略性重組,98宗二三級企業專業化整合。
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廣東堅持“橫向合并”強化規模效應、“縱向聯合”實現優勢互補、“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國企整合重組。與此同時,廣東全面梳理確定了各省屬企業的功能定位。整合重組后,廣東國有資本更加集中在關系國計民生、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重組整合揚長補短,讓國企“新航母”發展方向更明確,潛力也更大。
有序進退的整合重組,為繼續做強做優做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對廣東廣新控股集團、廣州工控集團等企業而言,集團層面的戰略重組,成為數年后成功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的關鍵起點。
7月22日,廣東省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強調要聚焦主責主業,加強產業上下游的并購重組,自上而下明晰主攻方向,自下而上謀劃重大項目,上下聯動拓展產業領域,由點及線拓展產業鏈條,促進企業資本運營與產業經營融合發展。
按照廣東省國資委的部署,廣東把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作為跨企業戰略性重組、組建新國企的著力點,將繼續在食品、建筑、環保、新能源等領域實施覆蓋面更廣、參與層面更寬、精細化程度更高的內外資源整合,在重要領域盡快形成體系化產業布局。
勇挑現代化產業“大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進一步明晰不同類型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并提出了推動國有資本向三個領域集中的方向。
國有企業主責主業更加聚焦,核心競爭力更強,是未來改革的方向。
廣東國資國企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推動國有資本、資源向主業企業、優勢企業集中。廣東省國資委出臺《廣東省省屬企業主責主業管理辦法》,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培育主業機制,強化主業周期管理,推動企業將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向主業集中。目前,廣東省屬企業主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對企業上述指標總量的貢獻率均達到80%以上。
作為全國第一家因“廠網分開”電力體制改革而組建的發電企業,廣東能源集團有著強烈的市場嗅覺。在國家“雙碳”行動背景下,新能源迅猛發展。
“要快速跟上,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廣東能源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文聯合說,集團向下授權,把投資10億元以下的項目決策權都下放到二級企業,將決策周期從兩三個月縮短到最快一兩天。改革后,新能源裝機實現了幾何級的爆發式增長,從2020年底259萬千瓦增長到目前的1531萬千瓦。
在“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的要求下,廣東國資國企以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2023年,廣東省屬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額為745億元,較2020年增長50.4%。
“近年來,廣東省屬企業圍繞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新型儲能、海洋牧場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介紹,為強化政策支持引導,省國資委修改了投資監督管理辦法,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寬非主業投資比例限制,以最大限度支持鼓勵省屬企業開辟新賽道。
“作為年營收過千億元的企業,廣東廣晟控股集團面臨著核心功能有待增強、核心競爭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廣東廣晟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呂永鐘表示,集團通過實施經營管理“攀高計劃”和新質生產力“躍升計劃”,圍繞先進新材料、高端電子元器件、智慧照明、新型顯示、新型儲能等關鍵領域,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打造省屬企業原創技術策源地標桿。
廣東廣晟控股集團所屬風華高科擁有電容、電阻兩項“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電子元器件被形象地稱為‘工業大米’,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產業領域。比如每部智能手機中有1000多顆電容,每輛新能源汽車有近2萬顆。然而,目前國內高端阻容元件仍然嚴重依賴進口。”風華高科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程感慨道。
目前,風華高科聯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研究機構,共同構建了以多位院士領銜的科學研究智囊團和210人規模的科研團隊力量。“我們成功研制多款高端片式多層陶瓷電容(MLCC)產品,實現了我國5G基站用高端阻容元件國產替代率超90%。”李程表示。
隨著更多國有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東國資國企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在戰略性、支撐性、引領性上做好文章,更好發揮國企的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功能。”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說,在明確企業主責主業的基礎上,要開展省屬國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項行動,不斷提升國企在全省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地位。
激發國有資本“乘數效應”
如何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增強國有經濟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力,是國企改革的一道必答題。
廣州國企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的探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為廣州國資工業板塊的主力之一,廣州工控集團在補鏈強鏈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今年4月26日,廣州工控集團與粵科金融集團簽約,共同組建母基金和意向子基金。合作成立的粵科工控科創投資母基金目標規模達100億元,重點圍繞廣州市重點發展產業、廣東省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鏈上下游及相關領域開展投資。“我們希望用投資推動廣州工業創新,其中重點考慮投資標的強鏈補鏈價值。”廣州工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廣軍解釋。
汽車產業是廣州的第一大產業,但存在零部件產業鏈整零比偏低的短板。對此,廣州工控集團組建了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集團,產業鏈涵蓋動力電池、汽車電子等多個核心領域,以彌補廣州零部件的短板和不足,助力廣州汽車產業“換擋提速”。
“我們通過‘以投促引’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廣州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覃海寧說,強化市屬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精準引進一批具有造血強鏈功能、能迅速形成現實生產力的上下游重點產業項目。
去年2月,廣州設立了1500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和500億元創新投資母基金。“我們的思路是放大資本招商功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重點布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領域,以投促引、以投促產、以投促創,培育壯大戰略性產業。”覃海寧說。
國有資本的優化布局,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2023年,廣州通過以投促引、產業鏈合作、園區招商等多種方式,招引落地產業項目38個,預計帶來超460億元在地投資。
加速向“管資本為主”轉變,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是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提升國有資本效率和帶動力的必然之舉。
2019年,廣東廣新控股集團被省政府確定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經過幾年的探索,如今已成長為一家以制造業為主、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混合所有制為特色、以資本運營為優勢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廣東廣新控股集團通過直投、基金、兼并、收購、轉讓和產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將資本重點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與食品健康、數字創意與融合服務等主業上。“我們希望通過投資賦能企業做大做強,帶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肖志平解釋。
實際上,廣東廣新控股集團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投資的企業占股比例很多都不到30%。這背后,正是“用小杠桿撬動大公司”高效用好國有資本的智慧。“以混促優、以混促融、以混促進。”肖志平表示,將國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打造“1+1>2”優勢疊加混改模式,實現國企與民企的共贏。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持續推進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出臺授權放權清單,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探索。包括廣東恒建控股公司、廣東粵海控股集團、廣東廣新控股集團等在內,共改組組建了19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以改革優化國有資本配置,廣東國有資本激發出了乘數效應和杠桿作用。
“通過投資融資、產業培育、資本整合,不僅有效盤活了現有國有資源和優質資產,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而且也帶動了更多社會資本服務國家和廣東省戰略部署,為促進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