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國資國企在服務重大戰略落實、支持全省經濟發展、保障國計民生等方面具備了良好基礎、形成了獨特優勢、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4年6月1日,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開始供水,可有效解決廣州南沙、深圳、東莞等地生產生活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受益人口超5000萬人
2024年6月1日,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開始供水,可有效解決廣州南沙、深圳、東莞等地生產生活缺水問題,并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受益人口超5000萬人。這個投資超300億元的巨無霸民生工程,是由粵海集團承建。
“珠三角供水公司開展了40余項科研項目,攻克了長距離深埋引調水工程智慧建管關鍵技術等多項技術難題,填補多個行業空白,創造多項全國紀錄、世界之最。”粵海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濤介紹。
實際上,這只是粵海集團運營項目中的冰山一角。粵海集團還承擔著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粵東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二期等諸多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
“廣東國資國企牢記職責使命,堅定不移抓改革促發展,在服務重大戰略落實、支持全省經濟發展、保障國計民生等方面具備了良好基礎、形成了獨特優勢、作出了重要貢獻。”廣東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余鋼表示。
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省屬國資國企共承擔77項省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1186.94億元,投資拉動作用有效發揮。
超級工程的主力軍
今年6月,橫架于伶仃洋上的“海上天路”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這項“超級工程”研發形成了10項國際領先技術、10項世界首創重大裝備;2個多月前,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迎來正式供水的歷史性時刻……
廣東國資國企以勇挑重擔的擔當和善作善成的本領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省大局,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路通則百業興。截至2023年,全省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1373公里,居全國第一;全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1481公里,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交通強省”建設離不開廣東國資國企的參與。
作為國內知名的高速公路投資建設運營服務商和交通綜合服務商,廣東省交通集團近5年新增高速公路近1000公里,完成投資超2200億元。“作為廣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廣東交通集團將全力以赴推動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提速提質。”廣東省交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鄧小華表示。
再過不久,梅龍高鐵將具備開通條件,梅州也將全面融入大灣區1.5小時交通圈、經濟圈。70.2%,是廣東目前全省122個縣(市、區)的高鐵覆蓋率。而未來,這一數據將持續增長。
“預計‘十四五’末全省縣域高鐵覆蓋率將提升至74.2%。”廣東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杜天宇表示,未來,全省84%的革命老區、蘇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將納入國家高鐵網,高州、信宜等縣(市、區)有望填補高鐵空白。
廣東國資國企在服務大灣區民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省屬企業承建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連同承建的粵東、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將惠及沿線6150萬人。省屬企業承建的項目,承擔77%供港原水、48%供港活豬及80%供澳活豬、90%供澳蔬菜服務。
服務灣區的先行者
在東莞松山湖,坐落著中國最大的大科學裝置之一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基座。
“為滿足項目沉降控制、防輻射、防水、精度等方面的超高標準要求,工程在設計及施工中研發應用了多項創新技術,解決諸多國內無參考經驗的技術難題。”廣東建工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育民感慨道。
最終,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榮獲國家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省級工法16項、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等。
今年5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科學城一期項目的A區4號樓正式亮燈,標志著該項目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早在2018年,在省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指導下,恒健控股和澳門特區政府金融管理局簽約設立總規模200億元的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以下簡稱“粵澳基金”),引入澳門財政資金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目前,粵澳基金累計投資項目超30個,累計投資金額近250億元,為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樞紐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積極投向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項目,促進了粵澳深度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發展。
與此同時,國有企業是參與國際競爭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力量。2023年,省國資委監管的18家省屬企業中,有13家省屬企業在境外共投資158個項目,投資總額841.20億元。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印尼中蘇拉威西省莫羅瓦利縣,這里曾經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漁村。幾年前,這里卻一躍成為全球重要的鎳鐵和不銹鋼產業基地。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是廣新集團戰略性投資項目——印尼廣青鎳業所爆發出的能量。
從2014年5月打下第一根樁,到2015年12月第一條鎳鐵線試產,再到2017年7月煉鋼及熱軋生產線陸續投產,印尼廣青鎳業實現產量與營收連年穩步增長,成為廣東省屬企業海外投資的優秀典范之一。
“百千萬工程”顯擔當
近年來,陽江陽春市發展起5萬畝的香水檸檬種植區,覆蓋上萬農戶。然而,當地農戶卻遇到了豐收的煩惱。
“香水檸檬一年四季開花結果,產量很高,但銷售高峰期集中在七月、八月,其他時間很難銷售出去。”廣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志平告訴《南方》雜志記者。
如何幫助當地解決“豐產不豐收”的難題?延長產業鏈是關鍵。肖志平介紹,廣新集團擬投資1.3億元,在陽江陽春及肇慶懷集布局建設香水檸檬深加工項目,建立從農戶種植到果膠提取全鏈條產業發展模式。
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廣東國資國企在粵東西北建起一條條特色農業產業鏈:粵海集團圍繞高州土特產構建“點、線、面”三維一體的幫扶格局;深圳深農集團打造“圳幫扶”線上平臺,帶動幫扶縣域農產品交易約100億元;廣藥集團在粵東粵西建設王老吉荔枝產業園,推動荔枝深加工……
省國資委高位謀劃統籌“百千萬工程”,建立《省國資委實施“百千萬工程”重點任務清單》。廣東國資國企勇擔使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解決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平衡破題。
壯大縣域經濟,產業轉移是重要抓手。在梅州蕉嶺,廣東建工控股與當地企業合資成立的廣東建工桂嶺建設有限公司,短短一年時間就在當地完成建筑業產值納統約6.65億元,累計推動水泥銷售約8000噸。
張育民介紹,廣東建工控股全面實施“燎原計劃”,2018年以來已在省內18個地市成立建筑及關聯產業公司56家,累計帶動工程業務約417億元。“我們通過‘燎原計劃’還把集團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帶到了粵東西北”。
無獨有偶,廣晟控股集團在粵東西北地區投資布局產業項目32個,投資額14.46億元;粵海集團在縱向幫扶的62個縣(市、區)中的29個縣投資建設了水務項目,已建成運營項目服務人口近840萬。
金融“活水”潤澤千行百業。作為全國首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恒健控股農業基金管理規模已超270億元,落地省內農業產業項目投資63個。
書寫綠美廣東新畫卷
2022年底,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開啟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決定》提出,探索建立林權收儲機構,大力發展國家儲備林。梅州五華縣七畬徑林場,山嶺連綿,植被茂盛。2020年,廣東建工控股參與建設的廣東省首個落地的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首期)在這里開工。張育民介紹,目前集團在梅州、南雄開展首期32.73萬畝的國家儲備林示范基地項目試點。
完善林業碳匯交易機制是《決定》提出的重要改革舉措。不久前,廣東能源集團節能降碳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為廣東省屬首家國有節能降碳企業。
7月26日,節能降碳有限公司通過網上公開競價方式競得惠東縣紅樹林碳匯開發權,開創了全國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的先河。
“作為全國首家系統內電廠機組全面實現脫硫的發電企業,省能源集團環保排放指標處于全國電力行業先進水平。”廣東能源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文聯合告訴《南方》雜志記者。
廣東豐富的礦產資源帶動了經濟發展,也造成了礦山生態環境的“欠賬”。《決定》專門提出,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讓山體重披綠裝、重展綠顏。
在韶關市仁化縣,廣晟控股集團中金嶺南旗下凡口鉛鋅礦礦區,隱藏著一個由沉降廢棄區打造而成的國家3A級景區凡口國家礦山公園。
“我們加快綠色礦山、綠色工廠建設,推動礦區、廠區、園區的節能低碳改造和智能化升級,凡口、大寶山礦被評為‘全國綠色礦山’。”廣晟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呂永鐘介紹。
在廣東國資國企的助力下,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綠美廣東新畫卷正在南粵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