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國資國企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落實重大國家戰略中勇挑重擔。”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發揮國資國企示范帶頭作用,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彰顯國企擔當。
在灣區建設中勇挑大梁
在東莞松山湖,中國最大的大科學裝置之一——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基座。
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主裝置區由深度14至28米、總長680米的地下隧道結構及與之相連的6座地面建筑組成。作為我國首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項目面臨著建造技術難度高、風險大、零經驗等多重考驗。廣東建工控股集團正是這一“大國重器”背后的建造者。
“為滿足項目沉降控制、防輻射、防水、精度等方面的超高標準要求,工程在設計及施工中研發應用了多項創新技術,解決諸多國內無參考經驗的技術難題。”廣東建工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育民感慨道。最終,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斬獲15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等。
近年來,粵澳兩地政府加快攜手促進中醫藥大健康事業發展。南粵科技園是廣東南粵集團打造的澳門產業發展基礎最齊全、發展潛力最大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新型園區,目前已逐步建立起覆蓋生產制造、科技研發、檢驗檢測等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全鏈條服務。截至2024年10月,落戶入駐和采取合作生產的企業數量達到70余家。
與此同時,廣東國資國企主動服務大灣區民生發展。省屬企業承擔77%供港原水、48%供港活豬及80%供澳活豬、90%供澳蔬菜服務,有力發揮了民生保障作用。
拱北之南,關閘之側,是澳門市民的菜籃子所在地——澳門新批發市場。每天早上6時開始,廣東南粵集團旗下近百輛跨境運輸車輛,將近300噸蔬菜、100噸水果、60萬只雞蛋從內地源源不斷運輸到澳門,進入澳門新批發市場,再送到廣大市民餐桌。
澳門地少人多,很多新鮮食材需要靠內地供應。自上世紀60年代起,廣東便承擔起對澳門鮮活貨物運輸供應的重任。60余年來,在廣東南粵集團風雨無阻的堅定守護下,廣東供澳產品“產得出”,物資“調得來”,市場“供得穩”,群眾“買得便”,滿滿的“菜籃子”里盛滿了澳門居民的美好生活。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內聯外通網絡加速完善,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速構建,背后離不開廣東國資國企的身影。
2023年5月4日上午,“海珠湖”號高速碳纖維客船從廣州琶洲港澳客運碼頭緩緩駛出,成功實現首航,標志著廣州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正式投入運營。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是粵港澳大灣區標志性直連交通設施之一,由廣東港航集團與廣州越秀集團聯合建設。
作為廣東省港航龍頭企業,粵港澳大灣區內河客貨港口和航線網絡覆蓋面最廣的水上客貨運綜合服務商,近年來,廣東港航集團承擔了南沙物流園國際應急倉等項目建設,港澳業務穩步拓展。
目前,深中通道工程建成通車、珠機城際橫琴至珠海機場段開通運營、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正式開航,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獅子洋通道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工程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
為重大合作平臺注入強勁動能
橫琴、前海、南沙、河套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
“圍繞四大平臺的不同功能定位,廣東推動國資國企加大產業導入。”廣東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相關地市國有企業、省屬企業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投資項目(含意向)56個、涉及總投資額約2183億元,注冊資本200億元的橫琴粵澳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完成組建,省進出口有限公司落戶廣州南沙,“走出去平臺公司”項目有序推進。
2018年5月,在廣東省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推動下,廣東恒健控股公司簽約設立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以下簡稱“粵澳基金”),引入澳門財政資金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首期規模200億元。當年底,粵澳基金出資20億元投向橫琴科學城。
粵澳基金積極踐行廣東恒健控股公司關于“粵澳基金+省建院+央企/國企”基礎設施建設聯合體模式。發揮資金優勢,出資20.01億元與珠海華發集團共同投資珠海5.0產業新空間項目,支持珠海市委、市政府打造高水平產業發展平臺。
“粵澳基金積極投向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項目,促進了粵澳深度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發展。”廣東恒健控股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唐軍告訴《南方》雜志記者。目前,粵澳基金累計投資項目超30個,累計投資金額近250億元。
廣東國資國企深度參與粵港澳三地間的蓬勃發展,為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注入強勁動能。
廣州南沙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方圓100公里范圍內匯聚了大灣區11座城市,被譽為“灣區之心”。
“為助力南沙重大戰略平臺建設,廣州市國資委印發《關于高質量落實推進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實施方案的工作方案》,指導市屬國企加大南沙產業布局力度。”廣州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覃海寧介紹。
慶盛樞紐區塊是南沙自貿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沙三大先行啟動區之一。越秀集團作為資產規模最大的地方駐港國企,率先棋落南沙慶盛樞紐區塊,投資建設越秀iPARK穗港產學研基地和廣州首個港人社區,打造港科大科創成果轉移轉化總部基地和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平臺。
覃海寧介紹,2023年以來,廣州市屬國企在南沙新增經營實體公司31家,目前185家子企業在南沙區經營,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2672億元、在地納稅額272億元、在地規上工業總產值2091億元。
走出去拓展全球“朋友圈”
身處改革開放前沿,廣東國資國企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接軌國家戰略,加快全球化布局,成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印尼中蘇拉威西省莫羅瓦利縣,曾經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漁村。幾年前,這里卻一躍成為全球重要的鎳鐵和不銹鋼產業基地。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是廣東廣新控股集團戰略性投資項目——印尼廣青鎳業所爆發出的能量。
從2014年5月打下第一根樁,到2015年12月第一條鎳鐵線試產,再到2017年7月煉鋼及熱軋生產線陸續投產,印尼廣青鎳業不僅較可研提前完工并投產,且實現產量與營收連年穩步增長。
截至2024年6月底,印尼廣青鎳業總計實現營業收入近290億美元,利潤總額超21億美元,成為廣東省屬企業海外投資的優秀典范之一。
對外開放是廣東的鮮明標識,是廣東的最大優勢。身處內外循環的交匯點,廣東國資國企不斷走出去拓展全球“朋友圈”。
2020年12月15日,伴隨著長鳴的列車汽笛,“灣區號”跨境電商中歐班列從深圳平湖南鐵路貨運場站緩緩駛出,標志著廣東首個跨境電商中歐班列正式開行。
作為一家以交通物流為主業的國有骨干企業,深圳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深度參與了這場“走出去”的盛宴。據悉,深圳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與中外運合作運營“灣區號”中歐班列、中老班列累計發運500余列,為超過4000家企業提供國際班列集拼業務,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加暢通。
“深圳國資國企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建設通達全球的海陸空物流樞紐體系。”深圳市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任萍介紹。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1632萬標箱,深圳機場全貨運通航點達59個,深鐵集團海外服務里程達199公里,深投控深越合作區累計產值超32億美元。
廣東廣晟控股集團境外企業分布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以及德國、智利、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1個國家和地區;廣東廣物控股集團打造“粵陜號”和“中吉烏”公鐵聯運國際班列并實現常態化,穩居全省龍頭地位;廣東環保集團控股上市公司廣咨國際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優惠貸款專項評估等工作……
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廣東國資國企的競爭力,也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