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持續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見行見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體現廣東金融業責任擔當,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6月24日下午,廣東金融業“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優秀案例頒獎儀式在第11屆金交會現場順利舉辦。恒健控股公司共選送3個案例,其中1個案例獲“最受關注案例”,2個案例獲“服務鄉村振興”優秀案例。
最受關注案例——創新“三農”投融資體制機制
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以下簡稱農業基金)是全國首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自成立以來,積極發揮帶動引領作用,著力創新“三農”投融資體制機制,助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截至目前已到位省級財政資金45億元,累計簽約認繳208.36億元,實繳出資106.01億元;累計投資項目51個,投資規模68.67億元,覆蓋省內15個地市。所投企業中,5家獲評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正式申報上市,5家啟動申報上市的準備工作。
以金融支農的實際行動展現責任擔當。農業基金帶動社會募資超110億元支持我省生豬穩產保供,預計貢獻新增產能超1000萬頭;投資11億元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出資5億元投資省部共建冷鏈骨干網項目;支持溫氏集團畜禽牧、湛江國聯水產“龍霸”、順興大埔蜜柚等一批優質農產品發展,提高“粵字號”農產品影響力;組建50億元廣東省預制菜產業發展基金體系,圍繞預制菜行業生產、進出口、冷鏈、倉儲、流通、營銷以及裝備生產等環節進行投資布局。
“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我省“三農”重要領域。農業基金充分發揮政策性基金引領作用,引導帶動多元資本137.74億元(其中包括產業資本96.22億元,金融資本37.50億元,地市資金4.02億元)投向我省“三農”重要領域,資金帶動比達1:2.36。
搭建平臺拓寬“三農”投資圈。發揮恒健整體優勢和農業基金專業優勢,搭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合作平臺,推動組建全國首個省級金融支農聯盟和廣東金融支農促進會,以投貸聯動支持農業企業發展。聯動金融機構為所投企業新增貸款規模近40億元,助力所投企業平均融資成本降低10%以上,培育壯大了一批省內農業企業。
“服務鄉村振興”優秀案例——推進種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廣東省種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種業集團)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粵強種芯,組建廣東種業集團”的安排部署,在省農業農村廳、省國資委指導下,于2021年7月30日成立。省種業集團圍繞“粵強種芯”目標,以“種業+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為核心路徑,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以資本為驅動打通種質資源、技術攻關等產業“卡脖子”問題,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推進廣東種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以資本為紐帶構建種業三大平臺。圍繞“粵強種芯”一個核心,突出“資本運作”和“互聯網+”兩大抓手,打造“廣東種業振興基金”“種業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種業交易信息化(大數據)”三大平臺。
以科技為支撐保障糧食安全。整合省內種業企業和科研專業優勢,重點開展生豬、白羽雞等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突破,加強作物、水產優勢領域研究。在優勢作物水稻方面,圍繞廣東絲苗米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選育出以“青香優美占”、“勝優19香”為代表的一批突破性雜交水稻品種。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國際合作,實施“種出糧進”模式,努力探索新時代糧食安全保障模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
以產業為抓手引領鄉村新發展。在全省范圍內建設一批產業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發展。2022年,省種業集團與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恒健控股公司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清遠英德下步村開展了總計200畝的水稻新品種的示范試驗,以及“水稻+禾蟲”和“水稻+禾花鯉”綠色種養新模式的示范試驗,幫助當地村民進行種植技術培訓、農產品銷售和品牌打造,努力成為農民“米袋子”、“錢夾子”的示范引領,預計每年可為全村增加收益600萬元,為全省鄉村振興探索新路徑、提供新模式。
“服務鄉村振興”優秀案例——發揮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優勢為鄉村振興賦能
恒健控股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堅決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發揮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平臺作用,以基金模式聚集更多資源投向廣東省農業農村領域,以加快農業產業布局調整為農業產業升級賦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為鄉村風貌提升賦能,以基金模式引入資源要素為美麗鄉村建設賦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定點幫扶工作賦能,打造廣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支點、新載體,形成國資國企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樣板和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