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以下簡稱“農業基金”)是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健控股公司”)旗下基金板塊的重要成員,堅持以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初心使命,農業基金黨支部成立以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帶動作用,以資本為紐帶整合社會各類資源服務廣東省農業產業關鍵鏈條、關鍵環節、關鍵企業,著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一、勇擔國企使命,強化政治引領激活發展“原動力”
農業基金黨支部創新實施“三學聯動”,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找到破解難題的“金鑰匙”,激發改革發展的“原動力”。一是示范引領學,建立“支部書記領學+支部委員帶學+黨員骨干研學”機制,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深刻領會全省農業產業發展規律和政策要求,明確農業基金作為廣東省鄉村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孵化器”,成為全省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的市場化運作平臺的戰略定位。二是聯動交互學,與合作單位開展理論共學和黨建共建,與農林牧漁專家深入項目一線研學,發揮各方優勢共同賦能農業基金投資工作。三是靶向精準學,組織成立若干學研小組,圍繞農機裝備產業、冷鏈物流、微生物產業等進行深學和精研,融會貫通指導投資。
圖1:農業基金黨支部重溫入黨誓詞,不忘入黨初心,牢記職責使命
二、盯住供給側發力,把準投向強化政治“領導力”
始終堅持目標導向,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精準發力。一是聚焦正確投資方向,黨支部在集體研究把關企業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時,重點關注所投項目是否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是否符合省委省政府、省農業農村廳部署要求,是否能夠培育企業做大做強并帶動上下游或產業鏈發展,是否能保證投資安全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關鍵問題,把牢正確投資方向。二是聚焦農業產業關鍵鏈條,對農業細分產業中的嶺南蔬果、畜禽、水產、南藥等進行培優提質,累計落地項目54個,覆蓋省內16個地市。三是聚焦賦能龍頭企業,成功推動粵海永順泰通過上市審批、培育溫氏乳業等多家企業進入上市程序,培育樂禾等4家企業成長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湛江國聯水產等13家企業獲評高新技術企業。
三、立足功能定位,發揮平臺優勢彰顯資源“聚合力”
始終堅守產融結合平臺的功能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資本為紐帶聚合社會資金資源賦能農業產業發展。一是多元募資帶動,累計組建子基金21只,完成簽約認繳規模238.36億元,實繳出資106.01億元,帶動社會資本160.24億元,資金帶動比超過1:2。二是拓展投資“朋友圈”,聯合近90家單位發起設立廣東金融支農促進會,牽頭并聯合71家成員建立廣東省鄉村產業投資聯盟,聯動金融機構為所投企業新增貸款規模近40億元,助力所投企業平均融資成本降低10%以上。三是優化商業模式,完善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費、超額收益提成分配等機制,實現自身安全發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助力“三農”發展等多重目標平衡統一。
圖2:農業基金多只子基金獲評廣東最受歡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產品金獎
四、善作善成善為,實干實績實效鍛造團隊“執行力”
錨定助力廣東省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目標,以實干實績彰顯團隊過硬執行力。一是推動農業產業迸發高質量發展“動能”。黨支部不斷提高團隊執行力,推進服務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成效,帶動社會資本支持廣東省生豬穩產保供、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投資省部共建冷鏈骨干網項目等,支持溫氏集團畜禽牧、順興大埔蜜柚等一批優質農產品成長為“粵字號”特色農業產業。二是培育預制菜做成鄉村振興“硬菜”。黨支部抽調黨員及業務骨干組建項目攻堅隊,夜以繼日推進基金組建工作落地,牽頭設立“50億元母基金+百億規模子基金群”的廣東省預制菜產業投資基金,構建廣東預制菜產業“三大平臺”,培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菜籃子”工程提質增效的新業態、農民“接二連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三是持續擦亮農業基金金融支農“品牌”。黨支部秉持善作善成的政治品格,不斷提升農業基金的品牌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2019年,農業基金入選中國母基金研究院“中國母基金TOP 100”,位列第19位;2020年,獲農業農村部選定為社會資本服務鄉村振興的全國首批典型案例,旗下4只子基金獲“2020-2021年廣東最受歡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產品”金獎。
圖3:預制菜產業投資基金子基金及投資項目簽約儀式
五、強隊伍凝士氣,嚴管厚愛并舉提升組織“號召力”
堅持以業績論英雄,著力鍛造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堅強戰斗堡壘。一是黨員領銜攻關,組建國聯水產、溫氏乳業等6支“黨員突擊隊”,以“黨員帶頭、全員參與”模式,著力解決產業鏈及頭部企業研究、投資交易模式設計等重點難點工作。二是深化機制改革,100%落實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暢通員工職業發展通道,試行員工多維度績效考核體系,持續激發干部隊伍干事創業活力。三是嚴管厚愛并舉,組織全員簽署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在項目調研、投后管理等關鍵環節落實“雙人雙崗”監督機制,做實做細教育管理監督,護航干部隊伍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