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性布局。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一靠技術,二靠人才,技能人才在裝備制造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積極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緊缺適用型技能人才培育高地,中山市國資委勇于擔當,先行先試,按照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注資3億元成立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教科公司),從體制外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通過借鑒德國“雙元制”和跨企業實訓中心模式,于2017年9月建成中德合作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下稱培訓基地),并以“高標準啟動、高水平投入、高質量師資、高強度實訓”,為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轉型升級培養緊缺適用的技能人才“特種兵”。僅一年多時間,培訓基地辦學成效就獲得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廣泛認可,于2018年12月6日吸引了德國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一行到訪考察并獲得肯定。
一、體制創新,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
體制機制不暢,培養模式落后,課程教法陳舊,質量有待提高,是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特別是校企合作中學校熱企業冷“兩張皮”現象,是優化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最大障礙。
為突破體制障礙,中山市國資委成立教科公司,發揮德國“雙元制”中企業的功能作用,作為培訓基地建設主體,利用企業高效、靈活的機制及與產業融合、可持續的運營模式,對“政府引導、國資經營、市場運作、助力產業”模式做出有益探索,在職業院校體制外推動中山職業教育改革。
培訓基地位于中山市三角鎮民森信息科技產業園,建筑面積約為13000平方米,投入3000多萬元購置近600臺(套)先進實訓設備,其中西門子、費斯托等先進設備可滿足世界技能大賽要求。培訓基地開設了數控技術應用、模具制造、工業機械工、電子技術應用、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工程等六大專業(方向),目前集跨企業跨學校學生培養、企業員工技能提升、職教師資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技能競賽五位一體。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為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目前,培訓基地已經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最多、最先進的實施德國“雙元制”課程的“跨企業培訓中心”。
二、機制創新,推進國際化,高標準訓練
教科公司與德國高等職業教育協會合作,開啟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本土化實踐。培訓基地采用德國人才培養大綱和課程,注重過程管理,弘揚工匠精神,除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以外,還注重培養學生人際交往、問題解決、協調分析等社會能力。培訓基地以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建立起“跨企業跨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聯合行業龍頭企業、中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實訓教學、學生管理、就業發展等方面開展合作,為職教資源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提供重要平臺。作為學校與企業的紐帶和橋梁,目前培訓基地與市內5所中職和3所高職院校,開辦了21個中德(實驗)班,共有學員566名,并與木林森等大型上市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合作培養,使學生入校便具有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經過三年培養,學生將成為“上崗即可用”的企業重要關鍵崗位能手。培訓基地扭轉了傳統職業院校理論、實訓課程分離的教學安排,學生約有1/3的時間在學校學習文化課和專業理論課,另外2/3的時間在培訓基地參加實訓,每天進行8小時模擬企業生產的練習,動手能力得到快速有效提升。通過“雙元制”培養,學生有機會考取德國職業資格證書,與國際接軌。
師資隊伍建設是培訓基地的一大亮點。企業化管理打破了師資隊伍招聘的條條框框,優化了師資招聘模式,聘請擁有30多年德國“雙元制”教育經驗的專家擔任負責人,并通過社會公開招聘,選拔具有一線企業豐富生產經驗的能工巧匠作為培訓師,目前培訓師隊伍人均擁有20年以上工作經驗,全部經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及教學法培訓。培訓基地完全采用“師傅帶徒弟”的人才培養方法,這是對體制內學校“想為而不能為”的重大突破。
培訓基地創辦一年多以來,政府搭臺全力支持、選人用人機制靈活、與企業緊密結合、與市場充分對接等優勢正逐步顯現。培訓基地學生的精神面貌、職業技能與學校同年級同專業學生比更勝一籌。培訓基地培養效果在省內外也產生了影響力,湖北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專門派出十名教師到培訓基地接受為期十天的“雙元制”培訓,中山市職業院校委托舉辦兩期教師培訓班,社會反饋較好。
三、展望未來,多元化經營,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中山市國資委將不遺余力推動教科公司培訓基地向專業化、多元化、市場化的道路邁進。計劃與境內外職業教育機構合作,建設大灣區考培中心,承擔區內國際標準職業資格考試任務及考前培訓,并承擔考官培訓,為推動大灣區職業教育良好發展提供專業標準、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持續保障。與德國知名企業合作,建設智能制造培訓認證中心,引進德國智能制造人才培養課程和教學體系,圍繞“模擬仿真、教學實訓、生產設計”的目標,培養學生智能制造數字化柔性系統的設計、改造、運行、調試和維護能力,打造面向工業4.0智能制造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推動中山乃至廣東省制造業向工業4.0標準轉型升級。拓展“1+N模式”,在中德合作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基礎上,依托中山現有產業,聯合行業龍頭企業探索混合所有制,建設多個專項技能培訓中心,如智能制造裝備中心、新能源裝備中心、智能家居研發中心等,承接企業培訓、社會培訓、就業培訓、創業培訓,助推中山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升培訓基地的造血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山市國資委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會李希書記在中山調研的講話精神,建設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的技能人才培養平臺,加快“雙元制”教育生根發芽,全力打造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高端職業技能人才支撐點,為新時代大灣區經濟發展培養“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