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國資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強化國有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為重要抓手,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中心建設布局,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支撐、科技金融平臺等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體系,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質效。2023年度省屬企業共有3項科技成果獲評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9項科技成果獲評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支持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
省國資委充分發揮粵科金融集團國有科技金融平臺、恒健控股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平臺作用,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投資布局一批行業引領性和示范帶動性強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科創項目。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領域投資芯粵能和基本半導體等國內碳化硅芯片和模塊領先企業;在人工智能及電子信息技術領域投資了智慧城市及安防行業的宏景科技、辰創智能等上市公司;在生物醫藥領域投資了國內唯一的小型化質子化療設備制造企業邁勝醫療、內窺成像系統鏈主企業英美達等項目。還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領域培育了怡合達、宇瞳光學、高景太陽能等一批鏈主企業和上市公司。能源集團注資1500萬元參與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海上風電聯合基金,立足海上風電產業鏈各環節亟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卡脖子”技術難點布局一批創新項目。
打造“粵科發布”協同創新平臺,積極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中心建設
粵科金融集團打造“粵科發布”產學研招投協同創新平臺,為項目提供方、投資方和落地方搭建政策宣導、科創引領、金融賦能、項目對接重要橋梁,整合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成立了灣區高校創新投資聯盟、科技金融創新投資聯盟、人工智能方向科研機構子聯盟、產業龍頭創新聯盟,構建起“科技+金融+產業”生態,積極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生態中心建設。目前已成功舉辦“粵科發布”活動29場,吸引了超1700家單位開展項目撮合對接,集聚省內外投資項目3000個,現場路演項目超350個,總融資規模超600億元,已落地項目85個,融資金額243億元,其中省內項目42個、省外項目43個(包括招引來粵項目17個),融資金額分別為150億元、93億元,形成了良好的規模效應、撬動效應和創新引領效應。
推動科技與產業有機融合,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省國資委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推進科技與產業有機融合。省屬企業廣晟控股集團、廣新控股集團、粵海控股集團等企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標桿企業作用,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技術痛點,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攻關。廣晟控股集團所屬風華高科以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為契機,聯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簽訂聯合共建協議,構建了以7位院士領銜的科學研究智囊團,組建了一支規模達210人高水平聯合創新團隊。廣新控股集團所屬佛塑科技、廣新創新研究院與廣東省科學院聯合申報“功能性高分子膜材料廣東省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廣新生物智造技術創新(深圳)有限公司暨星湖伊品中央研究院,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江南大學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交流與合作,打造生物科技原創技術策源地,力求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補齊科研關鍵環節的短板。粵海控股集團所屬粵海水務錨定“科創強企”戰略,對標世界一流,堅持科技賦能,依托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與科技頭部企業攜手打造國內首家“鯤鵬智慧水務聯合創新實驗室”,合作開發智慧水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及云平臺,推進前沿技術在智慧水利水務領域中的創新研發和應用,共筑智慧水務新業態,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風華高科國家重點實驗室
大力推行“揭榜掛帥”,提高科技創新質量和效率
廣晟控股集團在省屬企業率先實施科技攻關“揭榜掛帥”行動,在礦業和電子信息兩大主業向全球公開張榜招賢,學習強國、南方日報等權威媒體報道了廣晟“揭榜掛帥”的經驗做法。其中,所屬上市公司風華高科“高端電容技術攻關項目”由清華大學周濟院士揭榜,加速高端MLCC國產化替代;上市公司中金嶺南“城市礦產ISP無廢冶煉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由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揭榜,爭取早日取得綠色冶金新突破。依托“揭榜掛帥”項目,中金嶺南與中南大學、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搭建“城市廢物高值化協同處理技術”高水平產學研合作平臺。
下一步,省國資委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扎實開展拓新工程專項行動,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省屬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