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六大口岸的絲綢大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態勢下如何推進企業的改革創新,發揮企業優勢推進資源的整合,以品牌、科技為支撐,加速我國由絲綢大國向絲綢強國邁進?日前,由廣東、江蘇、浙江三省絲綢集團發起的“改革發展論壇”匯聚廣州,縱論發展大計,共謀發展之路,這是三省絲綢集團高層第四個年頭選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走到一起。商務部國家繭絲辦副主任王北鷹、廣東省繭絲辦副主任楊城,以及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中國絲綢工業總公司、上海、山東、安徽絲綢集團的領導也應邀出席了本次論壇,廣東省絲綢集團董事長蔡高聲作為東道主主持了會議。
江蘇絲綢集團沙衛平董事長首先介紹了該企業近年的發展情況,江蘇絲綢集團及屬下蘇豪國際2006年進出口達8.7億美元,近年針對企業歷史包袱大、主業發展不突出、企業股份制改革富民強企難兼顧等問題,采取了抓“一鏈兩翼”(繭絲綢產業鏈、品牌、科技為兩翼)、加強繭絲綢產業鏈上游,從禮品入手開拓蘇豪品牌市場、以及多肽制藥、人工皮等科技項目為支撐,并大力謀劃資產證券等方面推進企業的發展,同時穩定現有母公司純國有、二級企業股份制的體制,破解改革發展的難題。
浙江絲綢集團李繼林董事長介紹了上年企業在市場外部環境較差的情況下,仍取得了進出口7億美元,利潤增長超過預期的好成績,該集團緊緊圍繞絲綢主業整合兩種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如絲綢、紡織和產品業務,無形資源如品牌、人力、科技,確立工業園區、印染基地、家紡基地,做實公司、工業、房地產、科技文化四大板塊。同時,積極推進了企業國有資本的退出轉制工作。
上海絲綢石偉明總經理介紹了該集團從2002年推行以經營者骨干持大股(51%),四大國有企業集團持股改制以來,企業著力推進“服務、技術、品牌、管理”四個創新,建立基地推進技術開發、打造完整的工業鏈。06年進出口7億美元,其中自行接單達50%,利潤空間比較大,業務骨干收入上不封頂,最高的達100萬,從而留住了人才,有力的保障了業務的發展。
山東絲綢集團許華東副總經理介紹了近年為擺脫企業工農貿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模式造成的沉重負擔,集團解體逐步退出并重新組建了進出口貿易集團、農業集團和工業集團,涉及140個單位6萬名職工,企業重現生機的情況。
廣東絲綢集團蔡高聲董事長介紹了廣東絲綢在完成二級企業股份制改造后企業取得較大發展,由改制前的5.7億美元到2006年的進出口23億美元,增長4倍多,涌現了一批發展態勢強勁的企業群體的情況;介紹了近年集團著力構建市縣繭絲業貿工農一體化平臺,增強企業競爭力及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情況;并扼要介紹了集團06年在省內推進產業整合,打造珠三角區域總部,并抓住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的機遇,在廣西、湖南兩省區國資委、經(貿)委的大力支持下,重組控股廣西及湖南省屬絲綢集團,實現優勢互補產業無縫對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的情況。
商務部國家繭絲綢協調辦公室王北鷹副主任高度評價了這種由企業自己組織的非官方論壇,他認為我國絲綢業六大口岸省級絲綢企業老總們以振興我國絲綢業為己任,每年定期聚會交流企業發展中的問題與經驗,想行業所想,既深刻剖析自己又集思廣益,采別人所長,共謀發展做強做大之路,體現了高度的責任心與迫切的發展需求與欲望。王北鷹副主任還通報了當前繭絲生產及市場情況,并表達了國家對繭絲綢業高度關注及促進市場乃至促進全行業穩定發展的決心。
會議確定下一屆絲綢改革論壇明年初在江蘇南京舉行。
絲綢集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