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云國際機場2023年累計接送旅客突破6300萬人次,實現全國機場客運“四連冠”;白云機場東四西四指廊建成連接起目前全球最大的單體航站樓;廣州國際航空樞紐高質量發展大會、IATA北亞地區CARGO DAY暨廣州國際航空貨運樞紐高質量發展大會,兩大“航”業大會先后在廣州召開……一項項躍動的成績,折射出2023年廣東民航業蓬勃發展之勢。
推動高質量發展,國有企業是“龍頭”。新一輪國企深化提升行動乘勢而上,作為廣東省公益基礎類重要國企,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機場集團”)把改革和發展置于新的歷史時空中,全面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鞏固提升改革質量實效,努力打造國企改革版圖上的“機場樣本”。
破冰
進入奮力沖刺的下半場、國企深化改革后半程“深水區”,面臨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廣東機場集團領導班子深刻認識到,中流砥柱、不進則退,“改革是建立市場化體制機制的關鍵一招,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世界一流機場的關鍵一招”。
如何改?廣東機場集團給出的回答是——破冰,從三項制度改革開始。
三項制度改革并非新話題,特別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一批優秀國企已先行嘗到了甜頭。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著力提高國有企業創新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著力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為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已成為2024年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在這項工作中,重點是圍繞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和市場化運營機制;更廣更深落實三項制度改革,全面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新型經營責任制,健全更加精準靈活、規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各級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面對疫情三年的砥礪前行,廣東機場集團有充足的改革理由;行業領域橫向對標比較,廣東機場集團有強烈的全面深化改革動力。
一方面,主動跳出廣東機場集團,吸取先進經驗;另一方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摸清家底的同時解放思想、重塑觀念;2022年5月開始,廣東機場集團用了近半年時間赴多家優秀國企取經學習,梳理出500多個改革案例。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道,作為公益保障類國有企業,一味照搬其他國企經驗會造成“水土不服”,“我們既要集百家所長為我所用,更要靠自己摸索出一條廣東機場特色的三項制度改革道路”。
改革大學習、大討論活動,便是廣東機場集團改革順利推進的“第一招”。“改革的智慧在基層,改革的落腳點也在基層,我們把所有基層單位都走了一遍。”廣東機場集團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8月起,廣東機場集團在內部開展了一次轟轟烈烈的改革大學習、大討論活動,從各級班子、中層干部、基層員工3個層面收集到超800多條問題建議,在全集團上下迅速形成“堅定不移推改革”的思想共識。這種思想上“破冰”也體現了廣東機場集團在三項制度改革中對“穩”與“進”辯證關系的深刻把握。
800多條問題建議,逐個“擊破”,歷時一年多的前期謀劃,2023年6月10日,廣東機場集團召開全面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啟動大會,正式發布了《機場集團全面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圍繞“四能”機制建設,明確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市場化勞動用工、多元化激勵機制改革、成本效率管控模式、本部三項制度改革等6大攻堅戰、68項工作任務,以實現“四化目標”,即機構能增能減、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組織體系精益化、管理人員契約化、員工管理市場化、激勵分配差異化。
同日發布的還有《機場集團三項制度改革重點課題實施方案》,結合項目制管理,通過重點課題研究方式,破解三項制度改革6大攻堅戰業務難題、創新瓶頸,對集團內部改革搭建改革“工具箱”“指標庫”“案例集”,并在全集團范圍內揭榜掛帥,發出“招募令”,推動深化改革、管理提升、人才培養工作深度融合,確保改革攻堅任務取得實效。
先行者
有了頂層設計,也要有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據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云機場股份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孫飛介紹,2023年是白云機場推進人效提升改革的關鍵節點,通過減員、增效、增收“一減兩增”,實現了結構優化、效率優化、動能優化。截至2023年11月,白云機場股份公司實現人員有序流動2953人,降幅23.0%,同時人均工資收入同比2022年增長10%。
白云機場股份公司在改革中,創新用內部市場化靈活用工方式,推行跨崗位“微搶單”,鼓勵符合相關資質的員工利用個人工作任務以外時間有償支援其他工作崗位,破解航班波峰崗位空缺難題。“我們通過‘微搶單’還激發了員工去考證。”自“微搶單”實行以來,白云機場股份公司安檢護衛部監護三大隊監護員賴愛文驚喜地發現了團隊的新氣象。目前“微搶單”注冊用戶已超2500人,通過“搶單”,人均創收超1000元。
不僅如此,白云機場股份公司還探索了工資總額管理及包干制度的做法,打破績效固化“僵局”,推動員工從“要工資”向“掙工資”轉變,全面激發干事創業內生動力。“我們就是要打破‘大鍋飯’這種平均主義,讓業務部門自己控制人員規模,促使更為合理、公平的薪酬分配。”白云機場股份公司航服分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李軼君道出了工資總額管理及包干制度的“靶向”。
事實上,廣東機場集團內部的先行者不止白云機場股份公司一家。“三項制度改革的關鍵是用好市場化這把‘利器’。”廣東省機場集團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流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門負責人劉清華介紹道,在集團改革熱潮下,物流公司經營班子率先實現全體起立公開競聘,外部引入行業領軍人才,原經理層成員50%退出。
“這是真的嗎?機場企業經營班子崗位也拿出來對外競聘?”當物流公司副總經理蘇政回憶起看到公開選聘消息時還難以置信。打動蘇政的,更有廣東機場集團對人才的誠意:“放開手腳大膽干”。
“一個好的改革是雙向奔赴、相互滋養的。”蘇政表示。在集團如火如荼的改革氛圍下,物流公司新一屆經營班子帶來了新思想、新方式,由此在廣州航空貨運市場激發了鯰魚效應。
“今年以來,白云機場的貨運業務發展更加重視價值提升,而不僅僅是量的擴張。”蘇政表示。2023年,在白云機場各方共同努力下,開創了國際貨運“三天三線”“三天五線”連開新記錄,中國郵政粵港澳大灣區郵政樞紐中心國內區域、貨物機坪中轉區相繼啟動投產,聯邦快遞華南操作中心開工建設。白云機場2023年累計貨郵吞吐量超200萬噸,超過2019年的192萬噸。
在廣東機場集團,諸多像蘇政這樣的引進人才的故事成為美談。2023年,新加入的各類人才就有超700名,顯著提升了人才競爭力。
除了向外求賢,內部競聘更是在企業內部激起了千層浪。從業17年的梁日滿便在改革中抓住了機會,于2023年成功跨部門競聘為白云機場股份公司動力分公司場區設施管理部副經理,“內部競聘讓我們老員工有了危機感,也讓我們個人職業發展有了思路和目標,激勵我們不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一崗多能、多崗賦能”。
以能力業績論英雄,讓業務骨干更有“奔頭”。與梁日滿一樣,在三項制度改革中嘗到甜頭的還有物流公司基層業務主管劉校鵬。2023年年初,物流公司全面開展動態定崗、定編、定員工作,進行崗位價值評估,在“健體瘦身”的同時,基層管理人員全部競聘上崗。在這個過程中,劉校鵬通過競聘提拔1級。
2023年年底,物流公司啟動新一輪機構優化調整,按照“后臺部門管資本、中臺部門管資產、前臺部門管生產”的思路,打破原有的“職能”“業務”的區分方式,從“平臺型”物流服務商的定位來重新審視內部機構的定位與分工,部門單位由17個精簡為12個,職能部門編制由87人減至63人,縮減28%。
白云機場作為國內三大航空樞紐之一,白云機場股份公司、物流公司人員規模接近廣東機場集團總人數的80%,其改革的成功與否,對廣東機場集團整體改革至關重要。有了試點先行,廣東機場集團三項制度改革“施工”全面提速。
系統推進
“本輪三項制度改革涉及面之廣、變革之深、難度之大前所未有,必將成為集團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廣東機場集團全面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啟動大會上,黨委書記、董事長蔡治洲如是說到。
圍繞三項制度改革總體方案的落地實施,廣東機場集團再拋出一系列擲地有聲的“組合拳”系統推進,將善于“立”、勇于“破”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善于“立”——抓好改革牛鼻子,全面提升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質量。制定《集團公司榮譽表彰體系管理規定》《集團公司項目制管理實施方案》,促進企業人才智力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資源優勢。在下屬企業探索開展工資總額周期制預算管理,持續推廣工資總額向下包干、內部市場化核算、靈活用工搶單、項目制等多元化分配和用工模式,強化各部門經營意識和控本意識,從“要工資”向“掙工資”轉變。
勇于“破”——印發集團公司《推進中高層人員能上能下實施辦法》《員工負面行為清單》,明確了51種干部退出和20種員工退出情形,分類細化優化干部員工退出標準和渠道。更大力度推行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下屬企業經理層“能競則競”,5家單位試點推行“摘標賽馬”、市場化選聘。
“立與破”,兼顧“穩與進”,統籌“長與短”,走出了一條打破發展中“木桶效應”的路徑。據介紹,廣東機場集團在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改革中推出了“個性化考核指標庫”,根據班子成員崗位職責和分工不同,選取不同的指標和權重,突出差異化,為下屬企業推行考核提供了個性化的參考。
提及推行三項制度改革一年來,廣東機場集團各級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不由有些感慨,“這次改革直面公平正義,是人心所向的。”有了全盤謀劃,亦有眾人拾柴,正是這上下聯動、萬人齊心的氣勢,推動廣東機場集團三項制度改革向“深水區”和“攻堅期”挺進。
征衣未解再跨鞍。廣東機場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要以更大氣魄、更大力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構建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打造國際化、現代化、市場化、專業化、數字化管理體系,堅定不移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原標題:人民日報客戶端《全國機場客運“四連冠”這樣鑄就》、南方網《“飛”出發展新高度——廣東機場集團三項制度改革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