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20時,經過33個小時的連續澆筑,交通集團在建的獅子洋通道項目控制性工程獅子洋大橋錨碇底板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澆筑,標志世界最大錨碇基坑安全筑底。下一步,項目將轉入填芯施工階段。
獅子洋通道全線航拍
獅子洋大橋西錨碇總重量堪比17艘航空母艦
7月8日凌晨2時,位于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沙仔島的獅子洋大橋西錨碇施工現場一片燈火通明。現場技術人員正對每一車混凝土進行仔細檢查,確保測量入模溫度低于28℃后方可澆筑,施工人員按照網格化定員定崗有序作業,開展標準化振搗,確保混凝土均勻優質。
西錨碇夜間施工航拍
獅子洋大橋作為獅子洋通道項目的關鍵控制性工程,采用主跨2180米雙層鋼桁懸索橋的方案“一跨過江”,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技術難度最大、建造工藝最為復雜的橋梁之一,建成后將創造雙層懸索橋主跨跨徑、車道數量、主塔塔高、錨碇基礎、主纜規模5項世界第一。
獅子洋大橋共設東、西兩座錨碇,采用圓形重力式錨碇方案,結構體量大、施工周期長。其中西錨碇基坑直徑130米,混凝土總澆筑量高達55萬立方米、重達約140萬噸,總重量相當于17艘大型航空母艦。錨碇基坑底板分3層澆筑,每層按九宮格劃分,一共需要澆筑27塊。
西錨碇按九宮格澆筑混凝土
錨碇作為固定懸索橋主纜索股的承力構件,是大橋的“定海神針”。而獅子洋大橋錨碇底板施工環境復雜、單次澆筑混凝土方量大、資源調配任務重、質量控制難度大。
面對一系列難題,項目建設團隊群策群力、反復論證,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精細化施工舉措,錨碇基礎形成了整體封閉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效控制了因臺風汛期珠江水位高漲造成的基坑突涌、底板上浮的施工風險,保障了錨碇的結構安全,為安全優質高效推進后續工程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智能溫控技術破解大體積混凝土世界級難題
獅子洋大橋位處臨海富水區域,受夏季高溫、多雨影響,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抗滲抗裂質量控制尤為困難。
施工過程中,面對單次澆筑方量大、時間長、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高、超大尺寸底板收縮變形大等難題,項目建設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雙摻技術”和復合型高性能膨脹劑,成功配制出低溫升、低收縮、高抗裂的優質混凝土,從源頭上解決了開裂難題。
在提升施工質量方面,項目建設團隊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自主研發了自動計算加冰水系統,根據實時環境溫度、原材溫度監測數據,自動控制拌合站加冰和冰水用量,將每一方混凝土入模溫度嚴格控制在28℃以下。同時,項目建設團隊創新研發大體積混凝土智能溫控系統,通過預埋系列測溫元器件,自動無線感應溫度變化,自動控制循環冷卻水的流速和溫度,實現了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智能反饋控制。
通過一系列精細化管理和技術創新,項目建設團隊實現了錨碇底板施工安全與效率的雙提升,有效保障施工質量。從實施效果來看,錨碇底板混凝土無開裂滲水現象,為獅子洋大橋高質量建造提供了重要保障。
東錨碇基坑
此次錨碇底板施工的圓滿完成,標志獅子洋通道項目主橋建設邁入了新的階段。
目前,項目主橋建設已全面進入主塔塔柱施工階段,主塔鋼殼制造已進入批量化制造階段。
延伸閱讀
獅子洋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超級工程,是橫向串聯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都市圈、輻射東西兩翼的東西向干線通道、國家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獅子洋通道建成后將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開辟新的重要通道,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