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頒發了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包括突出貢獻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科技合作獎、青年科技創新獎、科技成果推廣獎)。其中,省屬企業參與完成的多項科研成果榮獲2023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
一等獎
火電機組節能降碳與安全運行關鍵技術
完成單位: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架構半導體發光器件光熱耦合設計與封裝關鍵技術
完成單位: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長距離深埋引調水工程智慧建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完成單位: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榮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等獎
精密表面組裝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發與應用
完成單位: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關鍵顯示元器件用高耐候性能偏光片的研發與產業化
完成單位:佛山緯達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佛山佛塑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廣新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粉末型超耐候無鉻化鋁合金型材關鍵技術與應用
完成單位: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超長復雜地質隧洞TBM安全高效掘進關鍵技術
完成單位: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排澇除險智能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完成單位: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檢測總站有限公司
綠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材料研制關鍵技術及應用
完成單位:廣東廣物金屬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質量控制與性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
完成單位: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的理論與技術創新及產業化
完成單位: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鋁合金建筑型材標準體系構建及應用
完成單位:廣東興發鋁業有限公司
注:篇幅有限
完成單位僅展示省屬企業名單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為獎勵在推動廣東省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所設立的表彰。
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共有218個項目(人)獲獎,其中突出貢獻獎1名、自然科學獎31項、技術發明獎11項、科技進步獎132項(特等獎1項、一等獎34項、二等獎97項)、科技合作獎5名、青年科技創新獎20名、科技成果推廣獎18項。
斬獲省科學技術獎的項目有何亮點?
一起來看看!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火電機組節能降碳
與安全運行關鍵技術
該項目由能源集團所屬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火電機組作為國家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壓艙石”,需長期參與深度調峰,導致其低負荷能效和安全性能大幅下降。項目經過十余年科技攻關,在火電機組基礎理論、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等環節取得了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創建了熱力系統狀態重構理論,攻克火電機組低負荷保效等關鍵技術,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實現全局節能減排和“雙碳”目標解決卡脖子問題,深度調峰下煤耗增幅比常規機組減少80%,供熱機組低負荷工況下,平均降低供熱煤耗30%,降低供熱成本40%,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微型架構半導體發光器件
光熱耦合設計與封裝關鍵技術
該項目由廣晟控股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項目主要在微型架構半導體發光器件光熱耦合設計理論及方法、高性能異質波導光場調控技術、半導體發光器件微型高可靠封裝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功解決了微型架構半導體發光器件光熱耦合調控與高密度高可靠制造的技術瓶頸。經權威鑒定,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項目部分成果已實現產業化,成功應用于國星光電研發的LED顯示器件、背光器件及背光模組等系列產品。
長距離深埋引調水工程智慧建管
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該項目由粵海控股集團所屬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作為主導單位,深圳市科榮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項目重點圍繞東江因流量銳減導致咸潮上溯、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城市供水安全受到嚴重挑戰等問題,研究了長距離深埋引調水工程智慧建管關鍵技術,解決了數據感知、融合與應用難題。項目研究成果支撐了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提前高質量完工且節約成本超20億元,實現了全部數據深度感知融合匯聚,為工程建管提供工程級、標段級和工區級的態勢展示與分析決策支持,形成了長距離深埋引調水工程智慧建管技術體系,并已推廣應用于多項重大引水工程。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精密表面組裝關鍵技術
及成套裝備研發與應用
該項目由廣晟控股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項目旨在攻克高精度貼裝、高速檢測、高效清洗等關鍵工藝技術,推進精密表面組裝生產線的成套裝備研發,推動研究成果在電子制造行業的廣泛應用。在該項目中,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全自動貼片機示范應用條件,并應用在項目相關視覺檢測與控制技術中,對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生產線全自動印刷機等關鍵設備進行開發和升級改造,實現了面向片式元器件等生產過程的全自動印刷機批量應用。
關鍵顯示元器件用高耐候性能偏光片
的研發與產業化
該項目由廣新控股集團所屬佛山緯達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主導單位,佛山佛塑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廣新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項目通過研究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制備關鍵技術,成功開發出質量領先的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產品,實現了國產偏光片在高價值偏光片市場份額的突破,大批量應用在我國智能電表、車載顯示等終端消費領域。項目的實施,提升了國產偏光片在平板顯示產業鏈的話語權,提高了廣東省在平板顯示產業鏈“強鏈補鏈”的韌性,對促進廣東省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具有重要意義。
粉末型超耐候無鉻化鋁合金型材
關鍵技術與應用
該項目由建工控股集團所屬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主導單位聯合完成。
針對廣東省及國內鋁加工業產量大、重金屬鉻及氟碳漆工藝產生“三廢”污染問題,采用“鈦代鉻”和“油轉粉”源頭替代理念,開展了有機酸-鈦和粉末型氟碳涂料兩項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項目成果揭示了鋁合金表面無鉻化的成膜機制,發明了三維骨架結構“有機酸-鈦”無鉻預處理膜、粉末型氟碳涂料新型材料,開發了超耐候無鉻化鋁合金型材成套加工工藝,實現了含鉻廢水、廢渣和揮發性有機物等“三廢”的零排放。
超長復雜地質隧洞TBM安全高效掘進
關鍵技術
該項目由建工控股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獨立完成。
針對TBM在超長復雜地質隧洞掘進施工中面臨的關鍵技術難題開展攻關研究,研發了隧洞內TBM大部件安全高效更換技術、不良地質段TBM安全高效掘進關鍵技術、超長隧洞施工高效出渣控制系統關鍵技術和超長隧洞掘進精準貫通關鍵技術等,有效解決隧洞內狹小空間TBM損壞大部件更換、不良地質工況TBM安全高效掘進、超長隧洞施工連續高效出渣和精準貫通等技術難題,實現TBM在超長復雜地質隧洞安全高效掘進。
城市排澇除險智能防控
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該項目由建工控股集團所屬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檢測總站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針對城市洪澇防控重大難題,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裝備研發到工程應用全鏈條技術攻關,在洪澇災害和防控措施豎向立體水動力仿真、排水管道缺陷智能識別和健康評價、新一代智能一體化泵站和泵閘裝備、智能控制系統與協同優化調度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創新和提升了城市排澇除險智能防控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體系。該項目成果成功應用于多個國家重點項目,有效降低了洪澇對城市的威脅和損失,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綠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材料研制
關鍵技術及應用
該項目由廣物控股集團所屬廣東廣物金屬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項目開發了多性能指標耦合的固廢基膠凝再生混凝土設計方法、復雜服役條件下力學行為表征方法、多維度(膠凝-纖維-骨料)固廢協同增效技術和固廢基膠凝再生混凝土結構設計等全套工藝,研發的固廢基膠凝再生混凝土可廣泛應用于各類基建領域,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有效解決高性能綠色再生混凝土生產應用難題,推動行業低碳轉型。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質量控制與性能提升
關鍵技術及應用
該項目由恒健控股公司所屬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項目聚焦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連接節點的質量控制難題,開展輕量化預制構件標準化設計生產、預制構件智能高效連接施工和預制構件連接全過程質量檢測等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究,成功構建起一套完整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質量控制與性能提升技術體系,對全面推動我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造體系高質量發展,加速實現我國建筑工業化目標具有積極意義。
高性能透水混凝土的理論
與技術創新及產業化
該項目由粵海控股集團所屬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項目完成了透水混凝土的高效調控設計,研發出透水混凝土系列專用膠結劑的高新技術產品,建立了高性能路面混凝土動態力學響應模型和疲勞壽命預測模型,制備出高性能透水混凝土,并且形成了相關標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推廣應用前景廣闊。此外,該項目技術被住建部2次遴選為全國建設行業推廣技術,2次入選《海綿城市建設先進適用技術與產品應用指南》,項目成果被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鋁合金建筑型材標準體系
構建及應用
該項目廣新控股集團所屬廣東興發鋁業有限公司作為參與單位聯合完成。
項目以大規模專項試驗為基礎,以GB/T5237.1~6《鋁合金建筑型材》為核心,圍繞產品標準、試驗方法標準、工藝規范標準、膜層規范標準等打造了鋁合金建筑型材行業系列標準,主要技術指標先進,技術內容接軌或超越了歐、美、日等國際標準。該標準體系被國內外普遍認可并通行于國際貿易中,打破了我國鋁型材產品通向國際市場的貿易技術壁壘。在中國鋁合金建筑型材標準體系的引領和護航下,企業通過在生產、銷售中應用本標準體系及技術創新,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