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家境外“窗口公司”,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國企尖兵,近40年來,粵??毓杉瘓F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海集團”)始終圍繞國家發展戰略,走過輝煌而曲折的道路,迎來大灣區時代下“二次創業”新階段。
“粵海集團的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后,我們確立了以水務及水環境治理產業、城市綜合體產業、產業園及制造業為核心,產業金融為支撐的‘3+1’新主業板塊格局,朝著國際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方向奮勇爭先,努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骨干龍頭企業。”粵海集團總經理蔡勇表示。
“窗口公司”搭建世界與廣東橋梁
1980年6月成立的粵海集團,是廣東省落實中央關于廣東、福建可在對外開放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精神而在境外創辦的第一家“窗口公司”。
開拓供港鮮活市場,首創中國內地居民“香港游”“海外游”,復制香港模式開創國內第一個購物中心天河城……通過這扇“窗口”,粵海集團讓廣東走向世界,也把世界帶進了廣東,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多項“第一”。
“粵海集團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中前期,幫助省內各地引進大量投資,支持廣東省和內地發展,推動香港和內地更緊密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同時,粵海集團引進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創新管理機制,形成人才交流機制,為廣東省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走在全國前列發揮了先行引領作用。”蔡勇介紹。
粵海集團從成立至1997年,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形成了以貿易為主導,以實業為基礎,業務多元化發展的經營格局,成為廣東省最大規模的境外企業,其賬面總資產、營業額、稅前利潤等均躋身于駐港中資企業五強之列。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發展規劃和管理體系,內部管理混亂,在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高負債的經營模式種下了發生支付危機的隱患。1998年,在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下,發生支付危機的粵海集團轟然倒下。
2000年,廣東省政府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把東深供水項目注入粵海進行重組?;浐3晒Φ闹亟M被譽為國際市場對中國國企重拾信心的標志,堪稱世界企業重組史上的成功典范。
粵海集團重組的成功回答了一個重要問題——國企經營業績不佳是否歸咎于其特殊的體制形式?蔡勇認為:“粵海集團的經驗證明,一個企業能否成功,主要看企業是否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戰略、令人振奮的目標遠景,以及為實現這一愿景而建立的組織架構、治理體系、管理流程等運作體系。”
建立全面風控體系行穩致遠
涅槃重生的粵海集團,把老粵海的慘痛教訓作為高懸頭頂的一面鏡子,不斷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反思。
“舊粵海的教訓是因為管理不善。下來我們的管理是什么?我們認為,粵海一定要以風控管理作為最根本的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蔡勇介紹,2011年以后,粵海集團建立了一整套的風控管理體系。到2016年,粵海集團各個業務單元的內控體系就全面建立起來了。2016—2018年,在此基礎上,粵海集團又將內控體系升級為全面風控管理體系。
同時,粵海集團聚焦發展戰略,有進有退,持續推進資產業務重組,打造出以水務及水環境治理產業、城市綜合體產業、產業園及制造業為核心,產業金融為支撐的“3+1”新主業板塊格局。
經過努力,粵海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17年末,集團總資產達868.61億元(人民幣,下同),比2000年末的424.44億元增加444.17億元,增幅為104.6%;凈資產達548.25億元,較2000年的291.39億元增加328.79億元,增幅為149.8%。
“這些制度和措施是我們改革成功、行穩走遠的基石,是我們不斷取得進步的保障,也是粵海被賦予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任務的重要參考。”蔡勇表示。
打造大灣區三大產業平臺
位于深圳水庫下的對港供水站是東江水供港的最后一站,這棟外觀似亭子的不起眼的小樓,見證了約244億立方米清水流入香江。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洗禮,東深供水工程連接了內地和香港兩種制度、跨越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代,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下的新使命。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為人口最多、經濟總量居前的全球最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越發面臨著水資源分布不均、開發利用不平衡、應急備用水源不足等一系列難題,引西江之水潤澤灣區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便應運而生。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全長113公里,總投資約339億元,年設計調水總量17.87億立方米。這不僅是廣東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的水利工程,還將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管道調水工程。建成后將逐步實現西江東江水源互補、豐枯調劑,退還東江流域及沿線城市生態用水,且直接為深圳、東莞和南沙區提供新的原水,并為香港特區、廣東番禺、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水務及水環境治理綜合運營服務平臺,是我們積極投身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抓手。”蔡勇介紹,粵海集團將全力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項目,同時根據市場情況,開展省內水務資源整合,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做好粵港澳大灣區水資源保障的決策部署。同時,在做強做大城市供排水業務的基礎上,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要求,積極探索污泥、污水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新業務。
除了水務及水環境治理綜治理平臺外,粵海集團還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平臺和產業服務平臺,形成布局大灣區的“三大平臺”。
據悉,目前三大平臺落地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截至2017年末,除東深供水工程、珠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外,粵海控股水資源板塊在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的水務公司10家,總投資額近35億元,水處理規模(合同規模)近300萬噸/日。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核心區域的廣東粵海裝備技術產業園規劃總面積17.35平方公里,目前已落地產業項目面積占地737畝,2018年將建成18萬平方米高標準工業廠房,總投資近48億元的園區基礎設施PPP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同時,粵海在東莞常平及塘廈經營近40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城市綜合體板塊在粵港澳大灣區已建成或在運營的項目超過28個,在建項目8個,總投資額超過350億元,在建項目計容建筑面積超過134萬平方米。
從心出發,共塑美妙——這是粵海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粵海的沖鋒號角。對于未來,蔡勇信心滿滿:“粵海為能直接服務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感到光榮,也以塑造大灣區的美好生活作為使命,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骨干龍頭企業。”
【穿越40年】
1.1980年,粵海在香港注冊成立,是全國各省市最早在香港設立的“窗口”企業之一。
2.1982年,粵海所屬廣南行有限公司成立,開拓了廣東省供港鮮活商品代理業務。
3.1983年,粵海組織首批旅行團一行25人經過深圳羅湖口岸抵港。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也是我國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的第一個內地居民赴港旅游團。
4.1987年,粵海將一批優質資產包裝上市(粵海投資),成為全國各省市駐港企業中第一個上市企業。
5.1987年,永順泰建立中國第一家專業制麥企業,麥芽產銷量至今位居全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六。
6.1987年,粵海集團開辦廣東—泰國旅游業務,開創了我國公民自費出國旅游的先河。
7.1996年,天河城購物中心試業,成為中國國內第一家購物中心。
8.1999年,中山中粵馬口鐵工業有限公司成功研制鍍鉻板產品,成為中國第一家生產鍍鉻板的企業。
9.1999年,粵海地產的標志項目番禺麗江花園,榮獲科技部、建筑部授予的“國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區”等多項殊榮。
10.2001年,東深供水工程注入粵海進行重組,粵海重組被《IFR•亞洲》雜志評為2001年度“亞洲最佳重組交易”。
11.廣西新長江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至2003年興建的G80廣昆高速公路廣西興業至六景段,是廣西高速公路建設史上第一個采取BOT模式運作的項目。
12.2009年,東深供水改造工程獲評新中國成立60周年100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13.2014年,粵海集團被列為廣東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首批試點單位。
14.2017年,粵海集團承建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試驗段項目在深圳市破土動工。該工程是廣東省歷史上投資額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