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叔,上次發的30只雞苗好養不?”
“養得可好了,年底就可以上飯桌了。”
2020年9月13日清晨,28歲的溫志強到韶關市大嶺村進行走訪,仔細詢問、記錄每一戶貧困戶的最新情況。溫志強是廣東省交通集團所屬廣韶高速一名普通路政員,2018年10月被選派協助廣東省國資委到大嶺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大嶺村是廣東省國資委對口幫扶點,位于韶關市西南部,山多地少人貧,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全村516戶中有51戶貧困戶,其中無勞動能力的有25戶。在扶貧干部的接力精準扶貧下,大嶺村順利完成預脫貧目標任務,截至目前,全村貧困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000元變為14000元,扶貧隊精準地將貧困戶“扶”進小康。
溫志強(右一)與村干部一起給貧困戶發放雞苗。(攝影:張振)
從“門外漢”到“內行人”
“感謝廣韶高速,給我們派了這么能干的帥小伙。”9月6日,在溫志強的牽線搭橋下,廣韶高速單位領導再次來到新豐縣梅坑鎮大嶺村,走訪慰問當地貧困戶,為他們送去米、油等慰問品,村支書朱國頌一見面,就激動地握著他們的手連聲道謝。
從路政員到扶貧工作者,溫志強完全是個門外漢。為盡快熟悉扶貧工作,他“惡補”相關政策文件,連吃飯時都在聽廣播;白天跟著村干部走訪貧困戶,晚上加班整理資料,建立貧困戶檔案,對著電腦忙到凌晨。
“我是來干活,又不是來享福的,再大的困難也要努力克服。”剛去到大嶺村,溫志強要自己做飯,而且住的村委會緊挨105國道,每晚都會被噪音吵醒,吃不好、睡不飽,駐村第一個月他就瘦了十斤。盡管如此,他依然堅守初心,積極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在駐村第一書記陸磊光的帶領下,溫志強和扶貧隊員很快就逐戶摸熟摸透貧困戶實際情況,并建立起了“一戶一檔”的貧困戶檔案,再結合實際,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幫扶措施。
符合條件納入低保的,溫志強和隊員們一起幫他們整理申報材料,第一時間納入了低保;有孩子在上學的,積極向他們宣傳助學政策,爭取助學金;有勞動能力卻賦閑在家“等靠要”的,扶貧隊主動幫他們聯系工作……
溫志強(右一)走訪貧困家庭。(攝影:張振)
此外,為完善村內的連片集中供水設施,他和村干部、村民頂著烈日多次進山勘察,爬山涉水,積極尋找優質水源,往返一次超4公里;他大力跟進安裝太陽能路燈選址、施工等工程,為大嶺村400余戶居民提供了照明方便。
腳上的鞋子磨破了,但對扶貧工作更有底了。2019年11月,大嶺村51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大嶺村扶貧在各級檢查考核中獲得一致好評,扶貧隊工作成效初顯,這些成績都離不開溫志強同志和扶貧隊的辛苦付出。”陸磊光說
“以前是想著怎么脫貧,現在是想著致富,你看我這院子里的走地雞,不久就能賣錢了。”潘偉強是當地的貧困戶,在扶貧隊的幫助下,2018年就開始散養走地雞,年收入增加了近5000元,照他的話來說“生活越過越有滋有味”。
扶貧隊讓朱羅生過上“好日子”
在實地走訪中,已年過六旬的朱羅生老人一家讓他印象最深刻。朱羅生老人的妻子是智力殘疾患者,女兒佳佳已經5歲了還沒上幼兒園。第一次到朱家,溫志強就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間簡陋不堪的瓦房,一張堆滿雜物的舊床,沒有廁所,一鍋白米飯就是全家一天的口糧,倒上醬油拌著吃,連下飯的菜也沒有。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溫志強和隊友們的努力下 ,這個家開始有了好的變化。為幫朱家三人辦理低保手續,溫志強經常往返于朱家與鎮民政部門,把貧困戶的事當自己的事,跑前跑后遞交材料。還與隊員一起,當起了建筑工人,從安裝蹲便器到接電線、安裝照明燈等,短短兩周就幫忙搭起了臨時廁所。
“他們把我當親人一樣,為了我的事一趟趟地跑,我的妻子能入戶口申請到殘疾補貼,佳佳能順利且免費上幼兒園,真是多虧了扶貧隊呀!”朱羅生熱淚盈眶地說。現在,朱羅生一個月大概有2000元收入,保障了他家的基本生活。
溫志強為貧苦家庭孩子捐獻衣物。(攝影:張振)
近兩年的駐村扶貧工作,每月對51戶貧困戶至少2次的走訪調查,溫志強早已成了大嶺村的一員。“老翁長壽增壽益,來者人員身康健;小孩學業現成績,道路暢通最受益。”這是貧困戶主潘希黨寫給溫志強的詩。每次溫志強走訪貧困戶時,他們的相處像兄弟一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而溫志強對大嶺村的扶貧工作越干越精準,大嶺村村民的生活也日漸紅火。在這條扶貧道路上,他和鄉親們一起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