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最近,主旋律電視劇《山海情》迎來大結局,賺足口碑、好評。
電視劇以見微知著的表現方式和溫情細膩的敘事手法,讓很多人認識了曾經“瘠苦甲天下”的西海固;也了解到福建、寧夏兩省20多年守望相助、共奔小康的感人故事。
但事實上,發生在西海固的傳奇不止于此。這方土地,也是我黨重要歷史的見證者。
西北雄關見證長征奇跡
西海固,又稱固原地區或六盤山地區,古稱高平、原州,曾是我國歷代西北雄關重鎮、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正所謂“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離開江西瑞金革命根據地北上抗日,實行戰略大轉移。期間,為了擺脫國民黨層層圍追堵截,紅軍歷盡艱辛、飽經苦難。
1935年10月,毛澤東、張聞天率中央紅軍進入寧夏,在西海固地區突破國民黨最后一道封鎖線(平涼—固原公路線),并翻越長征中的最后一座高山——六盤山,揮師向隴東高原進發。
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宣告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紅色土地書寫保密往事
追憶歷史,我黨在西海固留下的不僅是大氣磅礴的詞章,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六盤山精神”,還有不可磨滅的保密往事。
1936年5月,中央紅軍為了擴大和鞏固西北抗日根據地,決定西征。隨著紅軍西征的推進,陜甘寧邊區多地相繼解放。紅軍留下的革命種子在西海固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當年12月,在三岔鎮的兩孔窯洞里,固原第一個中共地下黨組織——小園子支部成立。
1938年冬,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但西海固的地下黨組織并未屈服。他們一方面與國民黨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另一方面隱蔽精干、積蓄力量。像中共固原縣委就在1939年先后成立了峁堡交通站、紅河黨支部。為了保守黨的秘密,黨支部對黨員提出了四個不準:不準喝酒,不準通財,不準說假話,不準暴露黨的機密,違者按黨紀處分。
雖然條件艱苦,但同志們一直堅持斗爭直到迎來全國解放,為陜甘寧邊區革命斗爭史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樂章。
山海之情踐行初心使命
在西海固行軍時,毛澤東曾住進喬渠村農民喬生魁家。
對于這段往事,喬生魁的后人如此回憶:“爺爺他們從窯里搬出一口大缸,為紅軍煮了滿滿一缸洋芋(土豆)?!碑斂吹疆數匕傩粘运畼O其困難,紅軍戰士們不舍得用水,只簡單擦拭一下洋芋便放進鍋中蒸。毛澤東將羊肉讓給傷病員吃,自己吃帶泥的洋芋,邊吃邊說:“香,真好吃!同志們啊,我們今天在這里吃帶泥的土豆,就是為了明天老百姓吃不帶泥的土豆,過上幸福的生活!”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睆拈}江水畔到六盤山下,《山海情》所反映的閩寧兩省合力脫貧攻堅,正是中國共產黨將這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代代相傳的真實寫照。那跨越山海的攜手相助和久久為功的不懈奮斗,讓飽受干旱折磨的西海固人民得以擺脫貧困,書寫幸福生活新篇章。
扶貧春風,換了人間。如今,在黨的領導下,西海固終于翻越了脫貧路上的“六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