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絕倫的瓷器和華麗輕薄的絲綢傳到西方,立刻成為昂貴稀有的奢侈品,上層貴族爭相追逐、一擲千金。西方人驚嘆于“中國智造”的創造力、想象力和非凡的工藝,一度將瓷器和絲綢視為神秘的東方魔力,從見到它們的那一刻起,就深埋下窺探制造秘方的野心和渴望。 絲綢:印度僧侶藏匿的蠶卵 中國是全世界最早飼養蠶和繅絲的國家,也是長期以來從事這種手工業的唯一國家。在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教民育蠶”的記載。 我國被西方稱為“絲綢之國”由來已久,古代希臘把中國叫做“賽里斯”(seres),意為“絲之國”。 陜西歷史博物館所藏漢代鎏金銅蠶,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熟悉了蠶的生理結構 公元前53年,古羅馬人第一次在戰場上見到了絲綢,安息(古國名,位于今伊朗地區)兵陣中有數面鮮艷奪日、耀眼刺目的絲綢制成的軍旗,讓他們大驚失色,又聽說絲綢是從一種蟲子的腹中得到的,更是驚訝之極。 中國絲綢博物館所藏唐代立獅寶花紋錦 公元1世紀,古代羅馬詩人維吉爾在《農事詩》中說絲綢是用“細羊毛”織成的,而這種細羊毛是“賽里斯人”(中國人)用梳子從樹葉里“摘取”的。 相比瓷器而言,絲綢的生產在西方人眼中看起來更為神秘魔幻,他們一直覺得是一種比甲蟲大一些的小蟲子,不停地吃蘆葦和黍,直到把肚子撐破,絲就露出來了。 關于中國養蠶技術的泄露,有很多傳說。據說在公元4世紀時就傳到了中亞、西亞一代。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古于闐國(今新疆和田)向中國求取蠶種未得。國王就用厚禮向中國公主求婚,終于獲得了同意。迎娶公主時,國王請求公主帶一些蠶桑種子來,將來為自己做絲質的衣服。公主就秘密地找來一些蠶卵和桑樹種,藏在自己的帽子里。到了邊關,官員仔細檢查了隨嫁隊伍,但卻不敢檢查公主。就這樣,養蠶技藝流出了中國。 南宋《蠶織圖》節選 到公元6世紀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名印度僧侶將蠶卵藏在空心竹杖中帶回拜占庭帝國,才開啟了西方養蠶繅絲的歷史。 一個“家賊”、一個“外賊”,是傳說也罷、正史也好,但中國絲綢的核心秘密養蠶繅絲確曾被竊取、泄露,使得西方人從絲綢貿易中積累了大量財富。 瓷器:傳教士偷走的二元配方 從用“China”這個詞來命名中國,就能看出瓷器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在中國瓷器大量外銷之前,許多國家甚至沒有器皿來盛放食物,一般用樹葉草木編制成一次性餐具使用。 公元15世紀,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中國瓷器開始出口到歐洲。歐洲人第一次見識到這種薄到在燈下可以透過光影但卻堅固光滑、紋飾精美的器具,就萌發了仿制的念頭。18世紀,至少有6000萬件中國瓷器銷往歐洲,吸引了歐洲各國王室金銀大量外流,這使得歐洲人在仿制瓷器的道路上更加努力了。 南宋景德鎮青白瓷斜倚仕女瓷枕 葡萄牙商人將用來制作瓷器的高嶺土樣本帶回歐洲,但是由于燒制的溫度控制和胚土配方等原因,歐洲人的嘗試一直未能成功。 1709年,一個中文名叫殷弘緒的法國傳教士通過江西巡撫的私人關系獲得朝廷信任,可以自由出入景德鎮大小作坊,了解瓷器制作的各種工藝。 殷弘緒用了七年時間,將他掌握到的瓷器制作流程整理出一封長信,和搜集到的原材料樣本一起寄給了歐洲耶穌會。1716年,這封信發表在《科學》雜志上,信中完整公開了中國瓷的核心秘密——景德鎮制瓷的關鍵:高嶺土加瓷石二元配方。將這兩種材質按照不同比例調配,在1380 攝氏度高溫下,方能燒制出白凈如玉、形狀穩定、品質上乘的產品。中國絕密配方的公布在歐洲引起了轟動。 殷弘緒書信 緊接著,歐洲的各種制瓷廠開始興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德國的梅森制瓷廠,梅森也成為了歐洲首個打破制瓷瓶頸的城市。 梅森制瓷廠手繪陶瓷花卉盛盤 1791年,英國政府下令禁止進口中國瓷器。商業秘密的泄露終結了歐洲成批進口中國瓷器的時代,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致命一擊,也給中國近代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從古至今,關乎我國家命運的經濟、軍事、國防科技領域的成果,一直都是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覬覦的重點目標。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保護好國家秘密的安全,才能讓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道路走得更穩、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