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傳說中,有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故事——特洛伊木馬計。
相傳特洛伊戰爭中,希臘聯軍對特洛伊城久攻不下,一個間諜獻上以木馬暗度陳倉的計謀。于是,希臘聯軍先打造了一只巨大的木馬,將士兵藏于其中。聯軍佯裝撤退,留下木馬,特洛伊人將其當作戰利品帶回城內。入夜后,木馬里的伏兵跳出來打開城門,隱藏在附近的希臘聯軍迅速涌入特洛伊城,一舉取得勝利。從此,“特洛伊木馬”成為一種戰術指代,即以臥底打進敵人內部從而實現里應外合。
之所以和大家重溫這則故事,是因為最近某品牌電動汽車身陷輿論漩渦,仿佛已成新時期的“特洛伊木馬”。
大量收集數據?知名跨國車企遭質疑
這就引發一些網友的擔憂,原因是如果該品牌電動汽車收集大量道路信息,就可能給我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畢竟,正如某網友在互聯網上的留言:“如果一支導彈部隊在轉移過程中被路過的網友拍攝了視頻或照片發到網上,只能證明該部隊曾出現在某地;但如果沿途有多輛該品牌電動汽車經過,通過對它們車載傳感器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就可以精確地獲知該導彈部隊的出發和目的地、具體行動路線,準確轉移時間等”。
網友“杞人憂天”?國家地理信息需保護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個話題純屬小題大做。因為從技術角度出發,知名跨國車企作為電動汽車行業領軍者,致力于研發自動駕駛技術,難免要收集方方面面的數據,例如車輛本身、駕乘人員乃至道路、天氣等。所以,有些觀點認為,對于這樣的數據收集行為,沒必要“杞人憂天”,動輒跟國家安全掛鉤。
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該品牌電動汽車此次引發爭議的兩種數據收集行為分別為:車內數據收集(通過車內部署攝像頭來獲取駕乘人員的狀態信息)和車外數據收集(在行駛、泊車時采集道路、所在位置等地理信息)。
應當看到,收集車內數據,有侵犯個人隱私之嫌;收集車外數據,則涉及我國地理信息。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地理信息安全是國家核心利益的基礎,事關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尤其是中心城市、關鍵地區和核心設施的坐標、地形、地質信息,一旦被敵對勢力獲取,就可能成為其平時監視偵察、戰時軍事打擊的有力依據。從近些年曝光的外國人違法測繪地理信息案件來看,我國的一些地理信息,特別是重要軍事區、重大區域工程等敏感地理信息,已經成為境外間諜和情報機構垂涎的重要目標。
雖然這家知名跨國車企已于近日回應稱,不會向美國政府提供其車輛在中國或其他國家收集的數據,且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所有電動汽車均未開啟車內攝像頭,也不涉及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能力) Beta測試。但2013年曝光的“棱鏡門”事件,已讓我們看到個別國家會通過與跨國企業秘密合作,來達到挖掘他國數據、獲取他國情報的目的。所以,為防患于未然,對相關企業提出應依法收集數據的要求,無可厚非。
如何避免泄密?大數據時代應合力
說到這兒,有些人可能會提出質疑,既然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不可避免要采集地理信息,那我們國家汽車行業還有必要攻關自動駕駛技術嗎?
俗話說,堵不如疏,疏不如引。針對汽車自動駕駛、無人機航空攝影等數據采集技術帶來的安全難題,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須因勢利導。
事實上,國家對此已有回應。2020年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就曾表示,自然資源部將積極推動地理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產業相關政策,聯合有關部門修訂測繪地理信息管理相關的國家秘密范圍,制訂測繪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等,不斷開放地理信息資源,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與此同時,近日這場“自動駕駛”引發的“間諜擔憂”,也讓我們聯想到此前多次被曝光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無人機等,它們的背后也隱藏著不少泄密隱患。信息化時代,保密工作點多面廣,加強對相關智能設備的監管勢在必行,以防它們化身“特洛伊木馬”,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