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國家重點檔案是檔案中的珍品,在服務中心工作、維護國家利益、賡續紅色血脈、堅定文化自信、構筑民族記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不久,為統籌推動“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各項工作,國家檔案局印發了《“十四五”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各地區將在《方案》的引導下開展本地區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工作。在此背景下,筆者結合“十三五”時期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工作實踐,淺談一下“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工作中需要警惕的4種錯誤思維。
一要警惕功利思維。一般情況下,被列入國家重點檔案范圍的檔案多因年代久遠、保管條件不佳、保存不善而破損嚴重,這部分檔案搶救修復難度大、周期長、費用高。這與檔案部門預算、考核、績效等效益要求存在矛盾,而在財政經費緊張的市縣級基層綜合檔案館,這種矛盾則表現得更為突出。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長遠謀劃。基于此,基層檔案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檔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記“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是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千秋萬代的崇高事業”,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沉下心、鼓足勁,守正創新、真抓實干,全面提高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工作質量和水平。 二要警惕惰性思維。巡展借展聯展是檔案開發利用的有效手段,能夠為檔案資源不甚豐富或開發不完全的地區提供幫助,但同時,也會讓部分檔案部門滋生懶惰思想。開發已有的、成熟的展覽,主題鮮明、布展簡單、審批容易、社會效果好,在嘗到了資源引進的甜頭后,部分檔案部門就很難真正立足自身館藏。館藏對于當地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檔案保護與開發的初衷應該是向社會提供特征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檔案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巡展借展聯展應成為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補強手段而非替代手段。“十四五”時期是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唯有立足館藏、深耕館藏,才能更好地整合資源,實現檔案的專題化、系統化開發,將檔案開發成果引入領導決策、學術研究、大眾視野之中。 三要警惕局限性思維。市縣級基層綜合檔案館保存的國家重點檔案大多具有全宗多、種類雜、內容少、不成體系的特點,導致開發難度大、形式單一,在缺乏經費支持的情況下,僅憑基層綜合檔案館一己之力難以實現深度開發。但是,造成如此窘境的原因,除館藏實際外,還包括思維的受限,即檔案視野的局限性。“十四五”時期,國家檔案局將反映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的檔案和經省級檔案部門(含計劃單列市)鑒定推薦并報國家檔案局批準確認的其他重要檔案資料納入國家重點檔案的范圍,同時對工業遺產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等特色檔案的開發利用提出相應要求,這為檔案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視域,也指明了檔案開發利用的方向。同時,綜合檔案館要區分檔案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積極發揮資源統籌優勢,打破“我的我開發,是我的我才開發”的局限思維。須知“入館”并非是檔案開發利用的前提,合作開發更易吸收社會資金參與,才是拓寬資金渠道、破解檔案開發經費難的有效途徑。 四要警惕孤立靜止思維。檔案通常反映某一時期的某種社會制度、社會狀態或社會生活,對某一份檔案屬性的界定會因主觀認識的不同而有所區分,即一件檔案可能具有多重屬性和多次開發價值。例如“兩類檔案”,既是專題檔案,也是紅色檔案,還是反映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的檔案。因此,在檔案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切勿“一次就好”,要因時、因事動態開發,以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為目標,緊跟中心工作、熱點重點、社會關切,找準切入點,實現檔案開發由單一成果類型向多層次、多形式、系列化成果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