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變得更加重要。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后可以發現,講好中國故事和堅定“四個自信”是相輔相成的。堅定“四個自信”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思想信念之本,沒有“四個自信”是絕對講不好中國故事的;講好中國故事是堅定“四個自信”的行動外化,好的中國故事呈現的是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以及與其他國家具有共通性的人類共同價值,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四個自信”作為堅實支撐。檔案是最可靠的史料,是社會發展的憑證,是人類文明的記憶,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史、理論創新史、制度建設史和文明發展史的原始記錄和生動載體,檔案史料中蘊含的科學認知、價值認同和情感歸屬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四個自信”的源頭活水。
檔案史料是講好中國道路故事、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優勢的資源庫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檔案史料真實地記錄了我們從哪兒來、昭示著我們將往哪兒去。從紅色檔案中賡續的紅色血脈,到脫貧攻堅檔案中展現的農村發展新貌,從城建檔案中鐫刻的城市變遷,再到非遺檔案中流淌的民族文化別樣美,都是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生動注腳,無聲地訴說著中國道路是歷史、人民和現實的正確選擇。檔案史料中記錄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歷程,記錄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程,記錄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歷程,記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歷程,無不蘊含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和初心,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生動注腳。 檔案史料是講好民族復興故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資料庫 早在1936年,毛澤東同志在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中說道:“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就一直沒有動搖過?!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真經’”。檔案史料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偉大成就;記錄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檔案史料中這些生動的事例、事實通過檔案展覽、檔案編研等形式可轉化為愛國主義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素材,成為民族復興故事的重要組成,更易在世界舞臺上同頻共振,向世界傳達出中國的理論自信。 檔案史料是講好發展改革故事、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揚聲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制度故事,引導人們充分認識我們已經走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之路。”檔案史料記載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設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的偉大實踐。檔案史料真實地表明,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持續推動中國進步與發展、深得人民擁護的偉大創造。檔案史料呈現了彰顯中國制度顯著優勢的“兩大奇跡”,記錄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滄桑巨變,蘊藏著“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制度密碼。檔案史料中所記錄的這些變化和奇跡生動地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檔案史料是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助推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來自歷史、面向未來。檔案與文明傳承和文化積淀天然相關,檔案史料中濃縮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均可在檔案中找到具體的案例和佐證:僑批檔案中蘊含著海外華僑情系桑梓、愛國愛鄉的家國情懷;家譜檔案中詮釋了“記述先世、弘揚家史、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孝悌之道;紅色檔案中蘊含著黨的初心使命;疫情防控檔案中的文書、實物、音像等資料傳遞著疫情防控人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些檔案成為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之源。 深入推進檔案資源體系建設,全面記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重要批示鼓舞人心,要求把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史記錄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講好中國故事要有源源不斷的素材,而濃縮時代發展側影的檔案恰恰就是最生動的素材。建設一個覆蓋面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結構更加優化的新時代檔案資源體系,不僅是檔案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四個自信”的客觀需要。尤其是對于反映新時代新成就的“四史”檔案資料,以及在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工作中形成的“兩類檔案”,要做到應收盡收、應歸盡歸。通過加強檔案資源體系建設,為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成就提供檔案標本,更好地展現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深入推進檔案利用體系建設,充分實現檔案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 要加快檔案開放進程,為中國故事提供更多原始素材。中國故事不僅要中國人自己來講,還需要從外國人的視角來講。1980年,歷史檔案的開放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打開了窗口。40余年來,伴隨著檔案開放進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向世界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繼續加快檔案開放進程不僅是“四個自信”的重要體現,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就需要檔案敘事賦能檔案史料開發,為中國故事提供現代敘事范式。檔案史料具有原始性、真實性的特征,通過檔案中樸素的文字及檔案特有的歷史溫度再現過去發生的事,為中國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力量增添無限的人文情懷。 深入推進檔案對外交流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貢獻力 要推進“檔案外交”,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交流。通過“一帶一路”檔案建設、《世界記憶名錄》申報、加強海外僑批檔案征集、推動奧運檔案宣傳等活動增強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系,并在這一過程中將中國追求和平發展、珍視傳統文化、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各個國家。同時,要充分挖掘檔案史料在構筑身份認同中的重要價值,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檔案話語。檔案蘊含著身份信息、鐫刻著認同基因,是“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的生動呈現。在檔案對外交流合作中,檔案工作者應積極發出中國檔案聲音,通過檔案這一人類共有的歷史遺產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廣泛傳播。如與海外華僑所在國進行僑批檔案聯合開發,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絲綢之路檔案聯合開發,與奧運舉辦國及城市進行奧運檔案聯合開發,這些都可為構建一個多彩的世界貢獻檔案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本身就是“四個自信”的體現。檔案史料是歷史的記錄,其中記錄的中國故事有“過去時”“現在時”甚至是“將來時”。檔案史料通過生動的案例、樸實的筆觸無聲地說服人、打動人、感染人、影響人,為繪制一個可信、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自塑”而非“他塑”的原料,為增強“四個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提供精神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