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檔案館館藏的一組川陜革命根據地珍檔(5件、60頁),記錄了川陜蘇區從90年的歷史中走來,沉淀出的豐厚歷史底蘊和寶貴精神財富。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由陜南進入川北,攻占巴中、南江等地。1933年2月,在通江縣城分別召開中共川陜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和川陜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中共川陜省委員會和川陜省蘇維埃政府,開辟了川陜革命根據地。
1933年2月25日,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翻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封面
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翻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并作為川陜省蘇維埃的根本大法。隨即迅速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領導根據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建設,僅用了1年時間就形成了面積、人口居于全國前茅的根據地,管轄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人口500萬,在23個縣和1個市創建了蘇維埃政權,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得到了根據地人民的熱烈擁護。
川陜革命根據地加強文化教育、新聞報刊、圖書出版、移風易俗等建設,特別注重加強黨報建設、發揮黨報的宣傳作用,極大改善了軍民精神文化面貌,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紅四方面軍的發展壯大發揮了強大的精神支持作用。
西北軍區政治部機關報《紅軍》報(第27期)
從西北軍區政治部機關報《紅軍》報(第27期)中可以看出,既轉發了來自“紅色中華的社電”對全國革命形勢的報道,又在“蘇維埃政權和鎮壓反革命”一文中,深入闡釋了蘇維埃政權的重要主張以及鎮壓反革命的重要意義;既有“巴州各機關大批宣傳隊出發紀念廣(州)暴(動),滅劉(湘)肅反”的宣傳報道,又有對“白匪士兵革命化,加緊火線上的政治宣傳”的針對性宣傳等。這類報刊集中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不斷提高黨員干部和工農群眾的思想文化水平、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動了根據地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向前發展。
紅軍宣傳隊還注重到根據地群眾中開展宣傳,緊密結合各個時期黨、政府和紅軍的中心任務,將中國共產黨的政綱與主張,用淺顯通俗、明了生動的方式,在各種場合宣傳,從而廣泛發動群眾,吸收積極勇敢和階級覺悟高的工農分子參加紅軍。
紅軍在宣傳中創作了許多豐富、生動、活潑的紅色歌謠,有的手抄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群眾歌本》上,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在群眾中廣為流傳。這些歌謠以當地流行的民間小調舊曲配以革命內容的新詞,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組織和指導蘇區人民參加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事業,鞏固發展革命根據地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群眾歌本》中的《參加紅軍歌》
《參加紅軍歌》歌詞“中國革命快完成,工人和農人大家來革命,分土地打豪紳,齊把政權爭,婦女得解放,一律都平等,工人農人們,自己來專政,工人農人掌到政權,那才翻了身,自動來革命,參加我紅軍……”道出了根據地群眾心聲,展示了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和愛戴,激發了參與紅軍隊伍、推動革命斗爭、粉碎反革命“圍剿”的信心和決心。
川陜革命根據地是黨領導人民革命的偉大創造。1934年1月,毛澤東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對川陜蘇區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川陜蘇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蘇區,意義重大。
這組珍貴的檔案,是曾經喚醒革命群眾的戰斗號角、瓦解國民黨軍閥的銳利武器,是四川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了川渝地區檔案館館藏紅色珍檔名錄庫,在新征程上激勵著我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