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新華社的前身紅色中華通訊社曾將電臺抄收到的國民黨中央社新聞編印成參考材料,提供給與會代表們參閱。此后,根據抄收的國內外電訊,編印內部參考刊物,供蘇區中央局、蘇維埃中央政府和紅軍領導機關參閱,成為紅中社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份油印的內部參考刊物最初名為《無線電材料》,1932年夏更名為《無線電日訊》,是紅中社早期編印的重要內部參考刊物,這也是今天新華社《參考消息》等參考刊物的前身。
《無線電日訊》的發現及考證
紅中社編印的《無線電日訊》(原稱《無線電材料》,即《參考消息》的前身)
2002年5月,由新華社辦公廳、新聞研究所組成的史料考察小組赴瑞金紅中社舊址,在江西贛州找到了紅中社早期的重要史料——1933年編印的部分《無線電日訊》原件的影印件,這是迄今為止新華社找到的最早的參考刊物實物。它和后來出版的報紙型《參考消息》完全不同,其大小與現在的《半月談》一樣,油印32開,每期為4~8頁不等,可以折疊。刊頭及文字皆為豎排,刊頭下面是刊號及說明“只供參考之用”或“供參考用”,刊頭為美術字,四周配有簡單的花紋裝飾,用得最多的是鐮刀、斧頭和五角星圖案。這批材料的復印件目前國內共有4份,分別由中央檔案館、中央黨校檔案室、贛州黨史辦、瑞金博物館4家單位保存。
1934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時,國民黨中路軍的指揮官陳誠將中央紅軍長征時來不及帶走的所有文件、報紙、雜志、檔案、材料、書籍,甚至包括蘇區小學使用的課本裝箱帶走。后對這些材料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保存在他的個人檔案室中?!稛o線電日訊》僅為其中一小部分。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獲知臺灣藏有大量的中共江西蘇維埃共和國時期的文獻,遂將這些資料拍成縮微膠卷,并將復制品提供給美國、西歐與日本的研究性圖書館。目前,這批資料已由陳誠家屬捐贈給了臺灣的“國史館”。國內保存的這部分材料是有關單位輾轉從國外復印回來的。
一些專家對于《無線電日訊》中出現的簡化字提出質疑,理由是1954年我國才公布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對歷史上形成的一些簡化字進行整理、規范和推廣。就這個問題,史料考察小組咨詢了國家語委、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司的專家。得到的答復是:漢字從產生以來,幾乎歷朝歷代,都有簡化字,尤其在民間,應用得比較普遍。通過查閱其他有關資料,證明簡化字在8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不能說1954年我國才有簡化字?!稛o線電日訊》是20世紀30年代的一份手刻蠟紙油印刊物,當時中國已經經歷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些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尤其是五四運動以后,魯迅等一批仁人志士提倡新文化,在革命刊物中出現一些簡化字應是正常的。
從《無線電日訊》上刊載的電訊內容、風格、特點及這份刊物的性質來看,與后來的《參考消息》十分相似。可以說從最初的《無線電材料》《無線電日訊》,到后來的《每日電訊》《今日新聞》和《參考消息》等,這些都共同構成了新華社《參考消息》及其系列刊物的發展歷史。
為紅中社創立時間的確認提供有力證據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當天,紅中社也在江西瑞金革命根據地成立。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11月25日《紅色中華》報在瓦窯堡復刊,同時,中斷一年之久的紅中社新聞廣播恢復播出。1937年1月,中央決定紅中社改名為新華社,《紅色中華》報改名為《新中華報》。
但對新華社這一發展歷程,新聞史學界有人持否定態度。認為1933年8月以前蘇區沒有正式成立通訊社,只有一些電訊收發工作?!稛o線電日訊》的存在,為紅中社的存在提供了一個確鑿的證據。紅中社早期編印的供蘇區中央和各部委負責同志參閱的內部刊物最早的名稱應是《無線電材料》,后改名為《無線電日訊》。現存的《無線電日訊》影印件,每期末尾均注明了編印單位:“紅中社”或“紅色中華社印”有力的證明,我黨在蘇區成立的紅中社是名副其實的通訊社,它與《紅色中華》報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而且,從紅中社成立和《紅色中華》報創辦的時間上是“先有通訊社,后有報紙”。
《無線電日訊》原件影印件的發現,還填補了社史展覽的空白。對紅中社早期《參考消息》的介紹,一直停留在文字說明,從無展出過原件或復印件等實物。它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史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