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文獻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紐帶,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傳承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行業、多部門的龐大系統工程,要建立大保護格局,以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性思維全面推進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歷史文脈。
統籌規劃,共建大保護格局
檔案文獻遺產是記錄人類思想發展和社會生活變遷的珍貴歷史文獻,是承載歷史之根、民族之魂的重要文化遺產。其保護傳承既包括對文獻實體的保護與傳承,也包括對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傳遞與繼承。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檔案文獻遺產,要實現其長效保護和長久傳承,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要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理念,對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整體規劃,將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有機融入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加強檔案文獻與其他文化遺產的協同保護,積極推動大保護格局的構建,實現系統性保護。
整體布局,實施全過程管理
我國檔案文獻遺產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各地各部門都保存有一定數量的特色檔案文獻遺產。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傳承涉及檔案、文博、圖書、教育、科研等多領域多行業多部門,覆蓋收集、保管、利用等各業務環節。要堅持系統觀念,從資源普查、規范管護、協同開發、宏觀監督等多維度對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傳承進行全過程管理,加強系統性、整體性保護與開發利用。檔案部門要積極發揮指導和牽引作用,對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分布和保存情況進行調研普查,建立資源總目錄,通過制度保障、技術賦能和社會力量協同,實現持續性保護和保護性開發。
協同育人,加強專門人才培養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是全面推進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傳承的基礎性支撐。目前,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傳承專業人才較為匱乏,全國設置檔案、古籍或文獻保護與修復等專業方向的高校數量不多,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有效滿足社會需求。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傳承既是一項專門化工作,又是一項多學科交叉工作,涉及檔案學、歷史學、文獻學、化學、生物學、數據科學等多個學科,需要檔案部門、文化部門、教育部門等多部門聯動,依托高校科研優勢和實踐部門業務優勢,建立產教研協同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形成一支專業化、現代化、規模化的人才隊伍,為保護傳承提供可持續的人才保障。
守正創新,激發保護傳承新活力
檔案文獻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是記錄現在、保存過去、連接未來的重要工具。要深刻認識數字時代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傳承的現實特點和發展趨勢,在掌握運用傳統保護技藝的同時,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知識融合、數字人文等新技術方法在實踐中的創新應用,在檔案文獻遺產保護關鍵技術研發、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數字記憶建構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提升檔案文獻保護水平,產出高質量的檔案文化精品,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加深文化認同和理解,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得以延續。
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檔案文獻遺產的關注度也在持續增長。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深刻認識檔案文獻遺產在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和諧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系統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守護好我們的精神家園,讓這些瑰麗的文化遺產在現在和未來繼續煥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