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劃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檔案事業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在服務黨和國家戰略、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傳承歷史文化記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至關重要。
“十五五”時期全國檔案事業應在鞏固“十四五”時期成績的基礎上,根據形勢變化要求,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指引,實現從“體系建設”到“能力建設”的轉型。
“十四五”時期“體系建設”的成就
“十四五”以來,全國各地檔案部門按照《“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設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檔案事業走向依法治理、走向開放、走向現代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首先,夯實發展基礎,構建檔案工作大格局。全國檔案系統以“四個體系”(檔案治理體系、檔案資源體系、檔案利用體系、檔案安全體系)協調發展為整體框架,扎實推進各項建設,為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聚焦數字轉型,提升檔案信息化水平。各地區各單位積極實施檔案信息化強基工程,檔案數字化率顯著提升,檔案數據化有序推進,檔案數字資源管理與服務持續優化。再次,強化賦能效應,貢獻強大檔案力量。各級各類檔案部門進一步創新和拓展檔案利用服務,檔案開放程度更高,檔案利用手段更加先進,為國家、社會和組織各項建設事業貢獻了強大檔案力量。
同時,“十四五”時期全國檔案事業發展還存在內向發展導致協同不足、整體發展韌性不足、檔案賦能作用未被充分釋放等問題,亟待在“十五五”時期予以改進和提高。
“十五五”形勢對“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
“十五五”時期,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深度調整,國際競爭和國家之間博弈日益加劇,通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為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將面臨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對檔案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建設要求。
第一,“國家戰略的實施”要求檔案部門應不斷提升融入能力。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數字經濟、科技強國、文化強國、國家文化數字化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要求檔案部門應提升戰略融入、業務融入能力,更加主動融入國家中心工作和發展大局。一方面,全面記錄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過程和成果。另一方面,全力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檔案服務。
第二,“法規政策的完善”要求檔案部門應不斷提升執行能力。近年來,檔案法規標準建設和政策設計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其《實施條例》的頒布,為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這要求檔案部門應聚焦執行能力的提升,通過加強配套的法規規章、制度標準建設,提高基層單位的執行能力,加強執行的監督與評估,全面提升檔案部門的整體執行效能,確保法規政策落地見效。
第三,“數字化轉型的推進”要求檔案部門應不斷提升應用能力。隨著數字中國、智慧城市的加速建設,以及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檔案的收集保管、開發利用和安全保障面臨更大的技術挑戰。這要求檔案部門應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強化人才儲備和知識儲備,全面提升技術應用能力,為數字化轉型、智慧化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第四,“公眾需求的多元”要求檔案部門應不斷提升服務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長,公眾對檔案資源開放共享、智能服務和創新利用的期望持續提升。這要求檔案部門應高度重視公眾的需求變化,優化服務模式和手段,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和響應度,以更好地滿足公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
“十五五”時期“能力建設”的主要路徑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站在建設檔案強國的新起點上,“十五五”時期應從以“體系建設”為核心轉向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寬的視野全面謀劃和推進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的“體系建設”已奠定了檔案事業發展的結構性基礎,隨著內外形勢的不斷演變,在規劃“十五五”發展時應著重關注以下3個關鍵點。一是內外環境的適應。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原來以“四個體系”建設為框架的檔案事業需要從“靜態框架”向“動態能力”轉型。不僅要關注“四個體系”的存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價值實現與功能發揮。通過增強對外部環境的靈活適應能力,使“四個體系”更敏銳地響應變化,確保檔案事業始終保持強勁發展動力。二是價值定位的重塑。檔案事業需要以更高階的目標為導向,聚焦價值重塑與功能升級,從“存在價值”向“功能價值”轉變,實現從“搭好舞臺”到“成功演出”的跨越。這意味著要更加注重“四個體系”的功能發揮和價值實現。三是執行效能的提升。“十五五”規劃應更加注重實際行動力和執行力,以確保從規劃藍圖到實施效果圖的切實轉化。通過全方位的“能力建設”,推動“體系建設”從外在形式向內在實質、從“完善設計”至“完美執行”的深入轉變,全面提升“體系建設”的質量、效能和可持續性。這3個關鍵點將推動“十五五”規劃引領檔案事業從“體系建設”的基礎階段向“能力建設”的優化階段邁進,全面提升檔案事業的適應力、執行力和創新力,為實現檔案強國目標提供堅實保障。
聯合國是“能力建設”概念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在聯合國大會第七十屆會議上通過的《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能力建設”被列為“目標17”的核心內容。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定義,在全球范圍內,能力(capacity)是指個人和機構以有效、高效和可持續的方式做出和執行決策并履行職能的技能(ability)。在系統層面,它強調個人和組織在其中運作并與外部環境互動的整體政策框架。如今,“能力建設”通常被視為一個動態過程,旨在發展和增強個人、組織及社會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生存、適應和繁榮的能力。世界銀行、聯合國和歐盟委員會等國際機構也將“能力建設”納入行動框架。中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在這一框架下,治理體系是治理能力的框架基礎和制度保障,為治理能力的發揮提供目標指引和規范化支持;治理能力則是治理體系的實現路徑和實踐動力,通過實踐和執行將治理體系目標轉化為具體效能。
“能力建設”不僅是對當前環境的主動適應,更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動態提升,旨在通過持續優化和完善,增強治理體系的靈活性、創新力和應變能力,以確保治理體系在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中始終保持高效運轉并實現預期目標。檔案事業“能力建設”是指一種在系統性思維指導下的整體謀劃,其核心是通過強化實施和執行,在檔案部門內部激活能夠不斷適應變化、優化運作、持續發展的內生驅動力。這種內生驅動力始終以執行為核心、以效能為導向,精準聚焦檔案事業的實際需求和關鍵任務,并能夠隨內外環境變化不斷發展和提升。
“十五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應以“能力建設”作為主要著力點。在發展目標上,通過全面推進能力建設,實現從傳統體系向高效能體系的轉型升級,推動檔案事業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突破式發展,建設檔案強國。在主要任務上,“能力建設”應該體現在“四大業務能力”(檔案治理能力、檔案資源管控能力、檔案利用服務能力、檔案安全保障能力)、“三大支撐力”(技術支撐力、產業支撐力、人才支撐力)和“兩個外向力”(文化傳播力、國際影響力)等各個方面。具體來說,在業務層面,通過強化檔案治理能力,提升政策執行力和協同發展效率;增強檔案資源管控能力,實現檔案資源的精細管理與高效整合;優化檔案利用服務能力,滿足社會多樣化、精準化需求;夯實檔案安全保障能力,確保檔案資源的長期保存和安全可控。在支撐業務層面,以技術支撐力推動信息技術在檔案管理與服務中的深度應用,以人才支撐力提升檔案事業發展的創新能力,以產業支撐力提升檔案事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力。最后,在外向發展層面,通過增強文化傳播力,不斷促進檔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檔案事業在全球治理和文化交流中的話語權。
綜上,“能力建設”不僅是檔案事業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檔案強國目標的根本保障。“十五五”時期,檔案部門應從以“體系建設”為核心轉向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全面謀劃和推進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加強大的檔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