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水壺和鍋具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其內壁和底部會生成一層“白色的東西”,它就是我們常說的“水垢”。那么關于水垢的小知識,你知道多少呢?
水垢由礦物元素組成,而自來水是由天然水(河水)經過凈化而成,這些水中含有微量的鈣、鎂等礦物質元素,在加熱后形成穩定的碳酸鈣等白色沉淀物,不溶于水,在水壺內沉積或漂浮于水面,便是大家能看到的“水垢”。 關于水垢常見的誤區有哪些? 誤區一:自來水硬度過高所以導致水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區分硬水和軟水兩個概念。 硬水是指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軟水是指不含或含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 一般認為,當水中碳酸鈣的含量低于150毫克/升時稱為軟水,達到150—450毫克/升時為硬水,高于450毫克/升時為高硬水。 按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的總硬度必須小于450毫克/升。 例如,南沙粵海水務出廠水的自來水硬度常年穩定(小于150毫克/升),水性偏軟。自來水(硬度80-140毫克/升)加熱后雖然會產生少量水垢,但是其硬度并不高。其礦物質含量是在科學標準內的,是安全、經濟、實惠、健康的水,可以放心飲用。所以,自來水硬度過高導致水垢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誤區二:有水垢的水不能喝 水垢不是洪水猛獸,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有水垢產生,只是說明水中含有礦物質。 通常情況下,水垢以固體沉淀物狀態進入人的胃里,會在胃酸作用下分解成鈣鎂離子,一部分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另一部分在身體里與酶和蛋白結合,產生含鈣蛋白質。 含鈣蛋白質,不僅有利于骨骼生長,還能讓我們的牙齒更加堅固,吃鈣片、喝牛奶,也是為了補充這些鈣質和礦物元素。 誤區三:水垢會造成體內結石 坊間傳聞“有水垢的水喝多了容易造成結石”,這一說法并沒有科學根據。 首先,水垢僅能代表鈣鎂離子含量較高,并不會對身體造成直接危害。水垢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鹽類進入到人體后部分會被分解,不能分解的部分也會被排出體外。 另外,長期飲用鈣鎂濃度相對較高的硬水,是形成結石病的一個危險因素,而并非直接原因,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對飲用水總硬度等指標有明確要求(<450毫克/升),滿足國家標準的水質是安全的,所以如果是自來水燒開喝,是不會導致結石的。 三個除垢小妙招,和水垢說再見! 燒水容器經過長時間使用會形成水垢,水垢雖然對人體不會產生特別影響,但看起來卻不太美觀。水垢含量太高,會導致熱水壺和熱水器內部受熱不均勻,縮短熱水容器的使用壽命,影響水壺、水瓶的正常使用。 現在為大家提供三種科學的“去垢小妙招”,在家里就可以輕松搞定。 妙招一:白醋 最常見的佐料——白醋,對去除水垢有著較好的效果。 將適量白醋倒入水壺,再加滿水,燒開放置一小時左右,即可刷洗清除水垢了。 妙招二:檸檬 常見的水果——檸檬,富含酸性,也可去除水垢。 將檸檬切碎后放進水壺中,加水燒開泡一段時間,檸檬中的檸檬酸就能將水垢帶走。 妙招三:除水垢劑 購置專業的除水垢劑——檸檬酸,有著很好的除垢效果。 除水垢劑由食品級有機酸制成,在快速去除水垢的同時還能減少細菌的滋生。 最后再提醒一下哦:水垢不是污垢,大家要科學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