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3年5月10日
廣東省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
(2013-2020年)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加快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全面提升我省信息化發展水平,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信息化持續快速發展,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社會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信息產業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2012年,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總產值2.35萬億元,占全國的27.6%,連續22年居全國首位;軟件業務收入4224.2億元,占全國的16.9%;電子商務交易額1.5萬億元,其中網上購物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達7.9%,居各省市之首;互聯網普及率達63.1%,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率達66.4%,均居全國前列。當前,以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為引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圍興起,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新一代通信網絡等新興信息技術及應用正醞釀重大突破,信息化和工業化加快融合,推動人類生產方式、社會管理和社會活動模式發生新變革,對我省加快信息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和“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抓住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和大數據發展的重要機遇,以經濟社會發展應用需求為導向,以國際先進水平為標桿,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搶占信息化未來發展戰略制高點,加快完善信息基礎設施,著力構建信息技術自主創新體系,加快發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新一代無線寬帶通信等新技術新應用,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優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信息技術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二)戰略定位。
堅持立足廣東、面向世界,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將我省建設成為國際信息網絡樞紐中心、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世界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重要基地,發展成為全國互聯網創新創業高地、智慧城市建設示范區、大數據應用先行區和北斗衛星綜合應用試驗區。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省信息化總體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珠三角地區信息化水平邁進世界先進行列。智慧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自主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大數據和商業智能試點示范應用成效明顯,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電子化、網絡化全面普及,信息化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生產方式轉變,信息化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具體目標如下:
——全省網絡覆蓋、網絡速率達到先進國家水平。全省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提高3倍以上,加快推進城鎮光纖入戶,農村光纖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拓展。固定寬帶普及率達到30%,3G以上無線寬帶覆蓋率達到70%.珠三角地區公共區域實現WLAN(無線局域網)全覆蓋,光纖入戶率達到20%,網絡接入能力達到100兆。全省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8%,珠三角地區達到80%。IPv6(下一代互聯網)初步實現規模商用。
——在集成電路設計、新型顯示器件、關鍵元器件、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新一代無線寬帶通信等重點領域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5%以上,占全國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的比重達到25%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突破3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達到7500億元。
——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2萬億元,其中網上購物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超過10%,傳統產業企業信息網絡應用率達到8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控技術應用率達到60%。物流與供應鏈領域重點企業RFID(射頻識別技術)應用普及率達到40%。
——全省網上辦事大廳全面建成,至2013年底全省縣級、至2015年底珠三角地區鎮級政府開通網上辦事大廳并與省市連接,行政許可事項網上辦理率達80%,社會事務網上辦理率達70%,珠三角地區試行公民個人專屬網頁。
到2017年,全省信息化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規模化應用,信息化發展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具體目標如下:
——全省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比2015年提高2倍以上。固定寬帶普及率達到40%,3G以上無線寬帶覆蓋率達到80 %.光纖入戶率達到40%,網絡接入能力超過100兆。全省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0%,珠三角地區達到83%。
——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占全國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的比重達到28%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突破3.5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達到1萬億元。
——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5.6萬億元,其中網上購物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超過15%,傳統產業企業信息網絡應用率達到8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控技術應用率達到70%.物流與供應鏈領域重點企業RFID應用普及率達到50%。
——全省網上辦事大廳建設持續推進,鎮(街)級政府基本建立網上辦事大廳并與省、市、縣連接。行政許可事項網上辦理率達85%,社會事務網上辦理率達75%。珠三角地區全面普及公民個人專屬網頁。
到2020年,全省信息化邁入世界先進水平。建成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動效應更加顯著,信息化總體水平再上新臺階,基本建成“智慧廣東”。具體目標如下:
——全省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比2015年提高3倍以上,固定寬帶普及率達到45%以上,3G以上無線寬帶覆蓋率達到90%,城鎮公共區域實現WLAN全覆蓋。珠三角地區光纖入戶率達到75%,20家農戶以上規模的自然村通寬帶。全省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8%,珠三角地區達到85%。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平穩增長,占全國信息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的比重達到30%。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達4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突破1.5萬億元。
——電子商務應用全面普及,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8萬億元,其中網上購物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超過20%,傳統產業企業信息網絡應用率突破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控技術應用率突破80%。物流與供應鏈領域重點企業RFID應用普及率達到70%。
——全省各地級以上市政府部門全面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省、市、縣進一步鞏固已有網上辦事大廳建設成果。全省行政許可事項網上辦理率達90%,社會事務網上辦理率達80%.大數據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及社會的服務應用全面普及,全省推廣公民個人專屬網頁。
三、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一)推進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
統籌全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珠江口東西兩岸各市為節點的信息基礎設施布局,加強全省通信管線、基站等信息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優化各類城域網絡,提高話音、視頻、數據等多業務綜合承載能力,積極開展頻譜資源共享試點,實現頻譜資源高效利用,提升信息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優化基礎接入網建設模式,提高接入網共建共享水平。推進下一代互聯網建設,加快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互聯網數據中心和支撐系統的升級改造。推動政府、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網站系統及商用網站系統進行IPv6網絡建設。
(二)推進光纖入戶和三網融合。
加快城市光纖入戶,推動電信運營商加大資源投入,提升骨干網傳輸和交換能力,加快光纖寬帶接入網絡建設進程,全面提升寬帶接入能力,重點推進政府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公共文化場館、科技園區、商務樓宇、賓館酒店、社區等單位和場所的光纖寬帶接入。加快農村寬帶網絡建設,推動農村寬帶入鄉進村。加快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建設步伐,深入推進深圳、廣州、佛山、云浮國家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加快推進廣電、電信雙向業務進入實質性商用階段,積極培育三網融合新業態。
(三)推進無線城市群建設。
統籌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3G)、無線局域網(WLAN,包括WiFi等)、新一代移動通信(LTE等)無線寬帶網絡發展。擴大WLAN在重要區域和公共場所的覆蓋面,提高熱點地區大流量移動數據業務承載能力。加快實現珠三角地區WLAN全覆蓋,逐步實現全省城鎮公共服務區域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建設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
四、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
(一)完善信息技術創新機制。
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信息技術創新體系,發揮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扶持引導作用,組織技術聯盟和產業協作,加強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的協同創新,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支持省內企業參與信息化全球市場競爭,推動我省自主技術和標準“走出去”。加快形成高端信息技術創業創新高地。
(二)培育信息技術骨干企業。
著力打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強政策支持和跟蹤服務,幫助企業提升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實施信息技術企業百強培育計劃,發展壯大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信息技術企業,突出支持一批大型民營信息技術企業壯大規模增強實力,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推進信息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力爭到2017年全省業務收入超100億元的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達到15家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達到10家以上;超500億元的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達到8家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達到6家以上;超1000億元的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達到3家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達到3家以上。
(三)構建信息技術產業體系。
突破核心元器件、高性能芯片、高端軟件三大核心技術。構建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挖掘和超級計算中心四大應用創新平臺,重點構建面向企業供應鏈管理、交通、電力、環保、食品溯源、現代農業種養的物聯網應用創新平臺,構建面向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服務和技術創新的云計算平臺,構建面向企業經營管理及社會服務和管理的大數據挖掘應用創新平臺,并以廣州、深圳兩大超級計算中心為基礎構建信息技術研發設計、高性能計算創新平臺。推進通訊設備、移動終端、計算機設備、軟件和信息服務四大優勢產業創新發展,重點推動信息技術企業在產品設計、工藝流程改造、產品性能質量提升、供應鏈優化、市場拓展等方面進一步創新發展。促進新一代無線寬帶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新型顯示、智能裝備四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重點推動第三代移動通信、新一代移動通信、大容量數據處理、短距離通訊、IPv6、LCD(液晶顯示器)、LED(發光二極管)、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智能裝備等新興技術產業和新型服務業態快速發展。推動產業鏈整合,形成從材料、芯片、元器件、整機到終端設備,從數控機床到智能機器人,從硬件、軟件到信息技術集成服務的完善產業鏈,全面提升我省信息產業競爭力。
(四)優化信息技術產業布局。
進一步優化“兩核三圈三帶”的信息技術產業布局,打造以廣州、深圳兩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為核心的高端信息產業發展高地,提升珠三角地區“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信息產業主體圈,輻射帶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三大信息產業發展帶,推動產業梯度集聚,實現全省信息技術產業協調發展。在建設完善現有10個國家級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的基礎上,到2015年建成20個省級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進一步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大力建設廣州、深圳中國軟件名城,打造一批“名園、名企、名牌、名人”。建設珠三角國家級北斗衛星綜合應用示范區。
五、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一)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深化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應用,突出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加快傳統制造向“現代智造”的轉型升級。重點突破工業控制芯片、核心工業軟件、數控裝備和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研制高端數控產品、工業機器人、數控精密注塑機、自動化生產線、流程工業成套裝備等智能裝備,發展汽車電子、船舶電子、智能家電等智能化工業產品,提高產品信息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提升產業鏈協同能力為重點,推進工業生產過程信息共享、系統整合、智能控制和協同制造,提高精準制造、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建設一批工業設計和產品開發公共技術服務網絡平臺,推進一批行業信息系統集成及示范應用。
(二)推進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應用。
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環境友好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資源節約技術的融合發展。加強對資源、能源和環境的信息監測、分析,提高能源集約利用、能源消費優化、排放綜合治理等環節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加快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業的信息化改造,建立行業節能環保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普及應用數字化技術設備和智能控制系統,加強對能源利用和污染排放的實時監控和精細化管理,提升節能減排能力。鼓勵工業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提升企業能源利用效率。支持能源企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新能源技術,建設可實現新能源生產、儲存和共享的智能化能源網絡,促進新能源產業信息化、智能化。
(三)推進信息技術在生產性服務業中的應用。
深化電子商務普及應用,持續推進“廣貨網上行”,支持傳統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培育新型消費模式。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電子商務平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和網絡零售平臺,支持和鼓勵企業運用電子商務創新商業模式,深化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的有機融合。建設電子商務公共信息服務、支付服務、跨境貿易服務、交易產品追溯服務等應用試點,促進電子商務有序發展。推動移動電子商務從生活服務領域向工農業生產服務領域延伸。加快建設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全國加工貿易產品交易博覽會網上交易平臺和省級電子口岸平臺,促進RFID、二維碼、智能卡、傳感器等新技術在物流、供應鏈管理和金融服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深化會展、創意、租賃、工業設計、技術服務外包等領域的信息化應用。
(四)推進大數據商業化應用。
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加快推進行業、企業開展大數據應用。支持和鼓勵行業協會、中介組織開發深度加工的行業應用數據庫,建立行業應用和商業服務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數據挖掘分析和商業智能等大數據應用服務,幫助中小微企業定制各類大數據應用解決方案。培育數據資源服務重點企業,提高數據資源服務能力。推動大數據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鼓勵企業運用大數據開展個性化制造,創新生產管理模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加快商業大數據創新應用,鼓勵企業開展精準營銷、個性化服務,提高流通、銷售等環節的管理水平。
(五)推進民營企業信息化。
支持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型民營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利用信息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企業間協作配套能力和產業鏈專業化協作水平。進一步推進“兩化融合牽手工程”,促進生產制造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深入對接。加快開發推廣面向中小微企業的企業管理系統、研發設計和技術創新公共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優化面向中小微企業的信用管理、電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認證等關鍵環節的集成化電子商務服務。建立完善集技術支撐、信息交流、融資租賃、中介服務、人才培訓等于一體的服務體系,積極開展適應中小微企業特點的信息化服務。
六、推動信息化和城鎮化加快融合
(一)推進信息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
堅持科學規劃,將信息基礎設施納入城鄉規劃統籌考慮、一體化建設,提高信息化在土地利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相關規劃中的比重,強化信息化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推進建設地理空間信息平臺、智慧城鄉空間信息平臺等一批智慧城鎮的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省、市、縣多級地理空間信息與人口、產業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城鎮化發展相關領域信息的整合、交換和共享,加快實現信息化與全省城鄉建設、土地利用和城鎮服務管理等領域協調發展,促進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
(二)推進城鎮基礎設施智能化。
加快傳感器技術、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衛星定位與導航技術、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在城鎮化建設中的應用。在城市運行關鍵領域建設一批城鎮基礎設施智能感應系統、環境感知系統、遠程監控服務系統。推進RFID網絡、視頻監控網絡、無線電監測網絡的共建共享,統籌傳感設備、無線通信設備、控制設備和攝像頭等各類智能終端在交通、給排水、能源、通信、環保、防災與安全生產等城鎮公共基礎設施的布局和應用,加強對地下管線的實時監控,形成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智能感知網絡,提升公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
(三)推進城鎮管理和服務智慧化。
加強物聯網、傳感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城鎮運行管理和服務中的應用。重點推進智慧國土、智慧市政、智慧交通、智慧房管、智慧建工、智慧應急建設,提高政府在國土利用、市政管理、交通出行、住房規劃、市場監測、應急管理等方面的綜合管理服務能力。推進智能樓宇、智能家居、智能安防以及社區管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人口計生、水電氣、氣象、物業管理等社區服務的智能化應用,推進在線辦理、在線閱讀、居家養老、家庭病床、應急救助等智慧化便民服務,提高社區精細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務水平,改善居民智慧化生活環境。建設智慧城鎮運營平臺,建立健全數據采集、交換共享、開發利用相關標準體系,開展智慧城鎮大數據應用,推動城鎮創新發展。深入推進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引導全省智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
七、推進社會建設信息化
(一)推進信息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應用。
推進教育信息化一體化工程、教育寬帶網絡“校校通”、“粵教云”公共服務平臺和數字校園建設,推動優質教育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和創新應用,大力促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在線學習、終身學習和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應用服務,加快發展遠程教育,推動教育模式改革。推進我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和省級衛生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建設覆蓋城鄉的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推廣遠程醫療和健康咨詢保健智能應用,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藥品監管等領域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全省集中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一體化信息系統、省水利綜合管理信息平臺、省旅游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等信息系統和平臺,加強減災救災、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等領域的信息化服務。整合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公共交通等信息資源,推進市民服務“一卡通”工程。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發展數字出版業,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持開發具有廣東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打造數字內容產業鏈,培育新型數字文化娛樂消費。
(二)加快社會服務信息資源開發。
深入推進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信息化建設,建立信息資源采集、共享和應用的長效機制。整合各有關部門的人口登記信息,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代碼、信息資源共享的省級人口綜合信息服務管理平臺。大力推進應急體系信息化建設,整合各領域、各行業應急資源,建設完善全省應急平臺體系。加強網絡信息分析和應用,利用網絡收集民意、匯集民智,支持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建設社會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
(三)深入推進農村信息化。
扎實推進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全面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電子政務連農民、信息技術興農業。著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建設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推進供銷社經營網絡的標準化、信息化,發展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經營業態。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加強信息服務站點網絡化建設,拓展服務功能。加強涉農信息資源整合,建設支撐“三農”發展的數據庫,提升農村信息采集、分析和挖掘能力,推進農村基礎信息交換與共享。推進海洋漁業和林業信息化建設。逐步推動精準作業、智能控制、遠程診斷、遙感監測、災害預警、地理信息服務及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海洋漁業和林業中的應用。開展農村信息應用能力培訓,增強農民、漁民信息化知識,支持農民、漁民利用信息技術創業致富。
八、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
(一)推進政務信息資源整合。
改造升級全省電子政務網絡,運用云計算理念和技術,構建全省政務數據中心,為省直各部門提供按需申請、彈性化服務的信息基礎服務資源。提升省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完善地理空間和自然資源、人口、法人、金融、稅收、統計、房屋、社會保險、檔案等基礎信息資源庫,強化各類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推進全省電子公文交換、電子文件歸檔和數字檔案管理,實現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完善電子政務項目建設管理、績效評估和運行維護機制。大力推進電子政務網站中文域名注冊工作,加強電子政務網站規范化管理。推動政務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向云計算模式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遷移,推動辦公模式向云端化、移動化變革。
(二)推進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
建設完善省網上辦事大廳,連通全省各級政府和部門,形成“橫向到省直廳局、縱向到縣區鎮街”的網上辦事體系,實現政務信息網上公開、投資項目網上審批、社會事務網上辦理、公共決策網上互動、政府效能網上監察。結合省政務數據中心建設,建立多部門并聯審批和各級政府聯動辦事的工作機制。整合優化辦事流程,各類行政審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網上全流程一站式辦理。推動各級實體性政務辦事大廳功能向網上辦事大廳遷移。建設完善反映公眾訴求的網絡問政平臺,完善政企信息互動機制。逐步建設覆蓋全省的公民個人專屬網頁,為公民提供便捷的電子政務和民生服務。
(三)推動政務大數據應用。
建立各級政府和部門聯動的大數據形成機制,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采用行政收集、網絡搜取、自愿提供、有償購買、傳感采集等方式,拓寬大數據收集渠道。通過網上辦事大廳、公共聯合征信系統、市場監管信息網、政法信息網、醫療衛生信息網、公民個人專屬網頁等重大信息化項目,收集整理公共數據。推進二維碼、RFID、傳感器等普及應用,實現數據自動收集。實施與行政體制改革相配套的數據上移工程,強化全省數據匯聚、集中、共享能力。加強政府大數據業務支撐系統建設,以業務協同為基礎,以數據共享為支撐,開展大數據分析挖掘應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創新水平。有步驟推進政府數據開放,促進社會大數據應用。
九、加強信息安全建設
(一)加強信息安全機制建設。
加強全省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的統籌協調,健全各地級以上市的網絡與信息安全協調工作機制,形成省市聯動、部門互動的網絡與信息安全聯合監管和協調機制。推動信息安全與信息化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完善信息安全基礎設施,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健全信息安全認證認可體系,強化信息安全應急處置,提高信息安全風險防范能力。
(二)加強重點領域信息安全保障。
加強電子政務信息安全管理,建設政務信息安全監管平臺,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監管能力,完善政府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安全管理,落實涉密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制度,推進黨政機關互聯網集中統一接入。加強能源、交通、金融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管理;加強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應用、智慧城鎮建設的安全防護和管理;加強核設施、先進制造、電力系統、交通運輸、水利樞紐、城市設施等重要領域工業控制系統安全管理,重點加強對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財產安全的工業控制系統的監管。拓展省電子交叉認證平臺的應用和覆蓋范圍,推動國產密碼、電子簽名在金融、鐵路、電力、電信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加強全省檔案數據備份工作,實現檔案數據的異地異質備份。
(三)加強信息網絡安全管理。
增強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等基礎信息網絡安全防護能力,加大無線電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統無線電頻率保障力度。加強對互聯網網站、地址、域名、信息內容和接入服務單位的管理,規范互聯網服務市場秩序。強化信息資源和個人信息保護,保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部門間信息資源共享安全,強化企業、機構在網絡經濟活動中保護用戶數據和國家基礎數據的責任。加強網絡虛擬社會管理,完善網絡信用體系,加強網絡輿情研判,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倡導行業自律,發揮網民和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逐步完善涉及信息安全的政府采購政策和管理制度。鼓勵信息技術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進行信息安全技術研發,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提高我省安全可控軟硬件產品覆蓋率。加強商用密碼市場引導、政策扶持和行業監管。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充分發揮省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建立健全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信息化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協調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應用推廣、產業鏈構建、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的統籌指導,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加快制定完善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大數據等相關標準規范和法規規章。各地要把信息化發展工作擺上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協調,結合本地實際扎實推進。各部門要強化協調配合,實現各項政策的效益最大化。全省各級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加強對信息化工作的指導和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強財政扶持。
整合現有資金渠道,加大財政投入,集中力量支持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以及標準體系、公共服務平臺、重大應用示范工程的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信息化建設,鼓勵企業加大信息技術研發投入,拓寬信息化發展的投融資渠道。
(三)加強區域協作。
科學統籌、合理規劃、大力促進城鄉信息化協調發展,引導珠三角信息化成果向粵東西北地區推廣應用,推動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及服務向縣(區)、鄉(鎮)、村延伸。大力推進農村、欠發達地區信息化工作,建立欠發達地區信息化、電子商務、信息社會建設示范區,促進信息產業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健全粵港澳信息化合作機制,積極探索合作新模式,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支持省內企業與國際優勢企業加強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發合作。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大力實施信息化人才國際化戰略,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加強信息技術培訓基地建設和國際交流培訓。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加快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信息化人才。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專業骨干隊伍和應急技術支撐隊伍建設。開展面向全社會的信息化應用和信息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加強大中小學信息技術、信息安全和網絡道德教育,在政府機關和涉密單位定期開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訓。
附:名詞解釋
——IPv6:即下一代互聯網協議,是IETF(互聯網工程任務組)設計的用于替代現行版本IP協議(IPv4)的下一代IP協議。具有海量地址,更高的傳輸速度和安全性能,特別是能夠解決目前互聯網地址不足的問題。
——WLAN:即無線局域網絡,是無線局域網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的縮寫。
——RFID:即射頻識別技術,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
——物聯網:是一種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新型網絡。
——云計算: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以服務方式動態、彈性提供計算能力、存儲空間、軟件服務等信息技術資源,用戶可以根據需要獲取上述資源的新型計算模式和服務模式。
——大數據:指在社會生產生活及管理服務過程中,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采集、傳輸、匯總而形成的,超出傳統數據系統處理能力的數據,具有數據量大、數據類型多、處理速度快的特點。通過整合共享、交叉復用、提取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獲得新知識,創造新價值。
——兩化融合牽手工程:即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與傳統產業牽手共進。組織省內優秀的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面向傳統產業開展對接合作和信息服務活動,實現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雙提升。